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标题包含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北宋著名词人。他出生于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后中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判官等地方官职。晚年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查看更多
魏小敏
去完善

译文
悲伤地登高怀念何时是尽头?没有东西比情感更浓烈。离别之愁引来万千思绪,看到路边的柳絮纷飞。离别的马儿渐渐远去,尘土飞扬,我该去哪里寻找你的足迹呢?池塘里鸳鸯戏水,划船的小桨在南北方向来回穿梭。夜晚,梯子靠在画阁上,月色洒进窗帘。独自沉浸在深深的怨恨和思念中,感觉不如桃花杏花,还能享受春风的抚育。
魏小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伤高怀远:指登高望远,抒发离愁别绪。 2. 几时穷:何时才能终结。 3. 无物似情浓:没有一样事物比情感更为浓烈。 4. 离愁:离别时的忧愁。 5. 引:引起,导致。 6. 千丝:指柳枝。 7. 东陌:东方的道路。 8. 飞絮蒙蒙:形容柳絮纷飞的样子。 9. 嘶骑:马匹嘶鸣。 10. 征尘:旅途中的尘土。 11. 郎踪:情郎的踪迹。 12. 双鸳:比喻一对鸳鸯。 13. 池沼:水池。 14. 水溶溶:水波荡漾的样子。 15. 小桡:小船。 16. 南北:指池塘的两岸。 17. 梯横画阁:描绘阁楼的阶梯横卧的景象。 18. 斜月帘栊:月亮斜挂,窗帘半掩。 19. 沉恨:深藏在心底的怨恨。 20. 细思:仔细思考。 21. 犹解嫁东风:还能理解嫁给春风的含义。这里暗示桃树、杏树在春天开花,犹如女子出嫁。
魏小敏
去完善
赏析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这首词以伤高怀远的情感为主线,将离愁、思念和无奈巧妙地融入其中,展现了一幅细腻柔美的画面。 上片写离愁和思念。“伤高怀远几时穷?”开篇就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在登高望远之际无尽的思念之情。紧接着用“无物似情浓”来形容这种情感的浓郁程度,以此衬托出离愁的深刻与沉重。“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通过描绘飞扬的柳絮来隐喻思绪的纷乱,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离别带来的无尽烦恼。而“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则进一步表现了离家之人对于重逢的无尽期盼。 下片转而描述一幅宁静的水乡图景。“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描绘了鸳鸯成双、水流缓缓的场景,给人一种静谧美好的感觉。“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月亮初升,一切显得那么宁静美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结尾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渴望解脱的心绪。尽管离愁无尽,但终究无法摆脱这无尽的思念,只能通过寄希望于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为自己寻找一些慰藉。
魏小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的代表作。这首词大约创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此时的张先正处于他人生的黄金时期,他的词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张先作为当时的文化名人,对人生、爱情、友情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的词作以婉约柔美、情景交融而著称,深受世人喜爱。 在这首《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中,张先通过对登高眺远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十分普遍,因为他们常常离家在外,游历四方,与家人朋友分离是常有的事。然而,通过诗歌的表达,他们可以将内心的思念之情化为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怀。
魏小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