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壁
天地为炉烹不破,不通风处却通风。
自从透得归来后,方见一重还一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整个世界如同一个大熔炉,无论如何也破坏不了它。在没有任何风吹的地方,也会有风渗透进来。自从我能够领悟到这个真理之后,才发现一层又一层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铁壁:比喻坚固之物或坚定的信念等。
2. 释心月:作者的名字,但在本诗词中没有特殊含义。
3. "天地为炉":将天地比作熔炉,比喻大自然的严酷环境。
4. "烹不破":指事物在极端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完整。烹,煮的意思。
5. "不通风处":指非常隐蔽的地方,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信息或者空气。
6. "却通风":这里是指虽然隐蔽,但是信息还是会传播出去。
7. "自从":自从什么开始。
8. "透得":这里的“透”是通透,领悟的意思;"得"表示程度深,有领略到、感悟到的意思。
9. "归来后":回到某个地方以后。
10. "方见":才能看到。
11. "一重还一重":一层又一层的深入理解。
去完善
赏析
《铁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修行过程中的体悟和境界的提升。首句“天地为炉烹不破”,以天地为炉来形容修行的艰难困苦,而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坚定心性,如同铁壁般不可摧破。次句“不通风处却通风”,意味着尽管表面上看似封闭,但内在的修炼仍在不断进步,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接下来的两句“自从透得归来后,方见一重还一重”,诗人通过描绘自我解脱后的心境变化,传达出领悟到更高层次的境界时,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眼前展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内心感受到的层次也越发丰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铁壁》是宋朝著名诗僧释心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争频发,民间疾苦严重。诗人在这首诗中以铁壁为喻,表达了坚定信仰和坚韧品质。
释心月生活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他在年轻时就出家为僧,对佛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各地,见识了民间的苦难,也对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的体悟。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怀,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北宋末年,国家政治腐败,外患内忧不断,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社会背景对释心月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作品常常以佛教教义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出对众生的慈悲情怀。《铁壁》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渴望安定和平的社会心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