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仁仲游桃源
桃江稳楫兰舟渡,记得刘郎有仙路。
未能趋海访神仙,且欲沿溪看红树。
钓竿已自慰羁束,平生况得沧洲趣。
最欣傲吏轻傥来,拟学渊明赋归去。
与君一问桃花宿,岂但行如武陵暮。
伯阳八十有一篇,立教清净贵自然。
神仙之说何所始,虚怪汗漫无中边。
渔郎迷路去家久,虽践胜境终回旋。
雕辞饰实好事者,至令千载犹流传。
宁闻自古有仙人,茂陵垂老一语真。
岂伊冠履荐绅士,惑溺不异蚩蚩民。
诚能御气友造物,陋彼蝉蜕悲埃尘。
想见桃源之野花正开,牧儿模管吹出芳林来。
不知人家尚几许,云屏玉帐空悠哉。
霏红泛绿竟杳杳,我亦乘兴山阴回。
不如与君归种待蕡实成蹊,昼永无地生苍苔。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花江边稳稳的靠着船桨在船上摆渡,我还记得刘郎是有仙缘的人。我没有办法走向大海去探访神仙,只想沿着溪流去看那些红色的树木。钓鱼竿已经是我安慰自己约束自己的方式了,在我平生的日子里,我已经享受到了这种在水边生活的乐趣。最喜欢的是那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官员,他轻松自在地走来,他准备学习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我想和你一起询问那片桃花树的归宿,我们不仅行动如同武陵的暮色,而且我们也在寻找内心的宁静。
伯阳曾经说过:“人生八十是一篇”,教导我们要清静淡泊,看重自然的教诲。关于神仙的传说从何而来呢?它不过是虚无缥缈的事情,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那些迷失方向而去求仙的人,虽然进入了仙境,但最终还是要回到原地。那些喜欢雕刻言辞的人,总是把实际的事情说得很夸张,以至于千百年来仍在流传。哪里有真正的神仙呢?事实上,只有茂陵的老人说的是真的。
如果人们在冠履之下失去自我,和那些愚昧的百姓有什么区别呢?他们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善待万物,那么即使是像蝉那样悲哀的脱壳,也不会对尘埃有所困扰。我想起桃花源里的野花正在盛开,那里的牧童正在吹着笛子从芬芳的树林里走出来。我不知道那里还有多少人居住,但是我知道那里的生活是多么的悠闲和自得。那些红色和绿色的鲜花在远处绽放,我也乘兴返回了山阴。
与其和你一同回归田园等待果实成熟,不如在这漫长的一天里无所事事地在长满青苔的地方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桃江:长江支流湘江的支流,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
2. 刘郎:指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
3. 钓竿:钓鱼的工具,这里代指垂钓的生活。
4. 沧洲:水边的陆地,常用以指隐者居住的地方。
5. 傲吏:指官吏中的佼佼者。
6. 渊明:即东晋诗人陶渊明。
7. 武陵暮:比喻隐居生活。
8. 伯阳:道家学者列御寇,曾作《庄子·逍遥游》。
9. 立教:创立学说或主张。
10. 汗漫: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
11. 渔郎:指渔夫。
12. 雕辞饰实:指过度修饰,不实。
13.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14. 冠履荐绅:代指士大夫阶层。
15. 蚩蚩:愚昧无知的样子。
16. 御气友造物:指顺应自然法则。
17. 陋彼蝉蜕悲埃尘:认为神仙世界不值得向往。
18. 模管:模仿古代管乐器演奏的声音。
19. 云屏玉帐:指华美的住所。
20. 山阴:山北。
21. 蕡实:果实成熟。
22. 成蹊:小路。
23. 苍苔:青苔。
去完善
赏析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仁仲游桃源》是宋代诗人胡寅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即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临着金国的强大压力,国家形势较为紧张。
在这段时间里,胡寅的个人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他在年轻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直言敢谏而被罢官。后来,他在家乡湖北襄阳地区过着隐逸的生活,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与友人仁仲一起游览了桃花源,并写下了这首描绘世外桃源美景的诗篇。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南宋初年的政治局面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尖锐。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寻求心灵的慰藉,向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一个宁静、祥和的乌托邦世界。胡寅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他与朋友间深厚的友谊。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