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琴士翁明远
胶漆本无意,丝桐非有情。
因缘醉翁指,发此无穷声。
萧萧秋风引,落叶渭水清。
喧喧阳春歌,花明锦江城。
离鸾月徘徊,别鹤云杳冥。
清泠洒毛发,震荡惊雷霆。
曲度神莫测,调高妙难名。
时方多艰虞,掩耳谁为听。
无为恩怨儿女语,疆场勇士轩昂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胶漆本来没有感情,丝桐也并非有意。
因醉翁指点而引发的因缘,产生了无尽的声响。
萧瑟的秋风引领而来,落叶飘落在渭水之滨。
喧闹的阳春之歌,鲜花盛开在锦绣江城。
离去的鸾鸟在月光下沉思徘徊,别离的鹤儿在云朵间渐行渐远。
清泠的感觉洒满毛发,震撼犹如雷霆。
乐曲的旋律神秘莫测,曲调的高雅难以形容。
如今正是艰难多事之时,又有谁能捂住耳朵倾听呢?
无需在意爱恨情仇之类的话,英勇的战士们在战场上昂首阔步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翁明远:作者所赠之人,明代著名琴师。
2. 胶漆:指制作古琴的材料,用以比喻琴师的技艺高超。
3. 丝桐:丝弦与桐木制成的古琴,此处代指音乐。
4. 醉翁:欧阳修的别号,他善于弹琴,这里借指翁明远的琴艺出众。
5. 萧萧:形容风声或马嘶声。
6. 渭水:黄河支流,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诗中用来形容河流清澈。
7. 喧喧:声音嘈杂、热闹的样子。
8. 阳春歌:指古代乐曲《阳春白雪》,形容音乐高雅。
9. 花明:繁花盛开,明亮耀眼。
10. 锦江城:指四川省成都市,有锦江河穿过。
11. 离鸾:离别时弹奏的曲子。
12. 月徘徊:月光下徘徊的情境。
13. 别鹤:离别时弹奏的曲子。
14. 云杳冥:形容云雾迷茫的景象。
15. 清泠:清凉的风,形容音乐给人带来的凉爽感。
16. 震荡:形容音乐的振动效果。
17. 雷霆:形容音乐的声音宏大如雷鸣。
18. 曲度:曲子的节奏。
19. 调高:音调高昂。
20. 多艰虞:指遭遇众多困难和困扰。
21. 掩耳:形容不愿听到不好的事情。
22. 无为:不要做。
23. 恩怨儿女语:指闲言碎语、家长里短。
24. 疆场:战场。
25. 勇士:勇敢的士兵。
26. 轩昂行:昂首阔步前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赠琴士翁明远”,描述了诗人与琴士翁明远的交流过程。诗人借琴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全诗分为四联,每联都有其深远的意境。下面是对每一联的简要赏析:
第一联中,诗人通过“胶漆本无意,丝桐非有情”表达了音乐并非出自物质本身,而是源于演奏者的技艺和情感。这使得音乐具有了独特的人情味。
第二联中,诗人描述了琴声的特点:“因缘醉翁指,发此无穷声。”这两句描绘出翁明远演奏技艺的高超,琴声犹如醉翁的酒量一般丰厚,充满无穷无尽的变化。
第三联中,诗人用“萧萧秋风引,落叶渭水清”的秋景,以及“喧喧阳春歌,花明锦江城”的春景来描绘琴声的变化,形象地展示了琴声如四季变换般丰富多彩。
第四联中,诗人通过对“离鸾月徘徊,别鹤云杳冥”的描绘,展现了琴声所传达的情感,有时忧伤,有时激昂。“清泠洒毛发,震荡惊雷霆”表达了琴声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让人在音乐的洪流中感受到生活的喜悦、哀愁和力量。
最后两联中,诗人继续深化主题,提出音乐的高尚意义在于唤起人们的共鸣,激发人们直面困境的勇气。同时呼吁人们在倾听琴声时,要摒弃个人恩怨和儿女情长,去感受音乐带来的力量。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赠琴士翁明远》出自南宋时期的诗人蔡沈之手。蔡沈生活在公元1167年至1230年间,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官员和诗人,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为主,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
在南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音乐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琴棋书画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追求高雅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擅长弹琴的翁明远成为了文人雅士们争相结交的对象。蔡沈在结识翁明远后,为其高超的琴艺所折服,写下了这首赞美其技艺的诗篇。
诗歌表达了蔡沈对翁明远琴艺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琴音美妙和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人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家的尊重,以及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