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琴士刘伯华
公子方年少,丝桐长有名。
曲虽仍旧谱,指要发新声。
涧落泉初响,风清月正明。
起予千古意,怆恻不胜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公子正值青春年华,弹奏琴瑟颇有名气。
曲子虽然还是老调子,但要弹出新的韵味。
如同山间瀑布跌落发出的声音,清风明月照亮夜晚。
这首音乐让我想起了千年的意境,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感慨。
去完善
释义
1. 公子:这里指年轻的贵族男子,即刘伯华。
2. 丝桐:这里指代音乐或乐器,尤指古琴。丝,丝弦;桐,梧桐木,常用于制作古琴。
3. 旧谱:旧的曲谱,即传统乐曲。
4. 指要:演奏技法,指弹琴时的手法。
5. 涧落泉初响:形容琴音如同山涧溪流般清脆动听。
6. 风清月正明:描绘出宁静优美的环境,衬托出音乐的优美。
7. 起予千古意:引导人们领悟古往今来的哲理与意境。
8. 怆恻:悲痛忧伤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赠琴士刘伯华》是南宋诗人蔡沈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赞美音乐和抒发感情,表现了作者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对知音的向往。
首联“公子方年少,丝桐长有名”,通过对刘伯华的描绘,表达了对其才情的赞赏。“丝桐”是中国古代对弦乐器的泛称,这里特指古琴。这两句表明了刘伯华年轻有为,擅长弹古琴且享有盛誉。
颔联“曲虽仍旧谱,指要发新声”,则是对音乐技巧的具体描述。虽然曲子还是按照旧的曲谱演奏,但弹奏时却能够流露出新颖独特的韵味。这种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音乐上,也表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
颈联“涧落泉初响,风清月正明”,以自然景物作比喻,形象地描述了音乐的音色、节奏和氛围。清澈的山泉喻示着美妙的旋律,清风明月则象征着优美的意境。诗人用此手法为作品注入了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
尾联“起予千古意,怆恻不胜情”,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刘伯华的音乐唤起他深远的思绪,让他沉浸在无限的悲伤与感动之中。这既表达了作者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又表现出对知音难以言状的依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琴士刘伯华》这首诗是南宋文人蔡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之间创作的。这个时期,宋朝正处在新旧王朝交替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蔡沈,字允恭,号西山先生,福建建阳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少时即有神童之称,长大后成为了著名的理学家、诗人。
在那个时代,音乐、文学和绘画都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古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器之一,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蔡沈对音乐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不仅擅长弹琴,还精通乐理,对于音律有独特的见解。而诗中的主角刘伯华则是一位以琴艺闻名的琴士。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一次文人雅集上,蔡沈与刘伯华相遇,两人相谈甚欢,共同探讨音律之道。蔡沈被刘伯华的琴艺所打动,于是写下了这首赞美琴艺的诗篇。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琴士刘伯华琴艺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