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氏用介卿韵惠诗二首
悄悄园林世味长,碧云疏散暮天光。
且宽礼乐兴江左,厌听干戈暗洛阳。
梨叶尽时无伏暑,竹阴深处有馀凉。
从容领会精微旨,何用区区底事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园林内,生活韵味悠长,蓝天和白云映衬出傍晚的天光。
在江南之地推广礼仪音乐,已厌倦了战乱的洛阳。
梨树叶落之时,炎热的夏季也就过去了;竹林深处,还留有几分凉爽。
慢慢地去理解这些微妙之处,又何须被琐事所困,忙碌不堪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悄悄: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2. 园林:指庭园。
3. 世味:尘世的各种味道,此处指尘世的纷扰。
4. 碧云:指蓝天上的白云。
5. 疏散:分散消失。
6. 暮天光:傍晚天空的光线。
7. 且宽:暂且放宽心。
8. 礼乐:礼仪与音乐,古代社会的精神文明体现。
9. 江左: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10. 厌听:不愿听到。
11. 干戈:兵器,代指战争。
12. 洛阳:古邑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13. 梨叶尽时:秋天,梨树叶落的时候。
14. 伏暑: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
15. 竹阴:竹林的阴影处。
16. 有馀凉:感觉凉爽宜人。
17. 从容:不慌不忙,镇定。
18. 领会:领悟理解。
19. 精微:精细微妙。
20. 区区:指微不足道的事物或世俗事务。
21. 底事:何事,为什么事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悄悄园林"开篇,形象地描绘出宁静祥和的景象。"世味长"则表现了世事纷繁、红尘俗世的复杂感受。接下来的"碧云疏散暮天光",既是景物的自然描述,也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恬静与淡泊。"且宽礼乐兴江左,厌听干戈暗洛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礼乐的推崇和对战争的厌恶。"梨叶尽时无伏暑,竹阴深处有馀凉"则是对夏去秋来的生动描写,隐含着季节变换的哲理思考。最后的"从容领会精微旨,何用区区底事忙",则是诗人劝诫人们要把握生活的精髓,不要被世俗纷扰所困扰,保持一颗平常心。整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及他对于人生哲理的独特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伯氏用介卿韵惠诗二首》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理学家蔡沈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古诗的创作出现在南宋中期,当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在创作这首诗时,蔡沈正值中年,他已经完成了许多重要的学术研究,如参与编修《资治通鉴》等。然而,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职业生涯和个人命运的忧虑。这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普遍面临著科举考试的压力,必须通过科考才能进入政坛,实现个人抱负。蔡沈虽已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但仍然难以摆脱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
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当时北方领土被金国占领,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广大士人对此深感痛心,纷纷呼吁政府奋发图强,收复失地。因此,诗中透露出作者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心情,以及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