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
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徐步行歌去,危坐莫眠休。
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倦游回首,向来云卧两星周。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老境一伧父,异县四中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满月像冰冻的轮胎一样圆满,又似悬浮于空气中的巨大的白色盘子。这使人想起传说中的广寒宫,而当我们向西看时,会看到湖面和海洋上映出的冷光。这些光线似乎扫除了一切阴霾,使森林里的影子变得零落分散。寒冷的夜晚和清新的露水使得人们不禁感到忧愁。我们慢慢地唱歌前进,一直坐着不愿休息入睡。
向那孤独的小船询问它为何在此停留。它是太疲倦了,不愿意继续前进,回顾过去的时间和地点,曾经有两颗星星伴随着它在云端安睡。今晚的生活如此美好,明年的月亮将会出现在何处?我们会回到家乡的那个地方。年老的我们只能算是流浪的人,在不同的城市间度过这四个季节。

去完善
释义
1. 冰轮:指月亮。
2. 广寒宫殿:月宫。广寒是古代对月球的称谓。
3. 湖海:湖泊与海洋,这里比喻广大空间。
4. 扫尽长空纤翳:扫尽天空中的乌云。
5. 散乱疏林清影:月光照在稀疏的树林上形成的影子。
6. 风露:风和露水,指气候寒冷。
7. 徐行:慢慢行走。
8. 危坐:正襟危坐,严肃地坐着。
9. 孤蓬:孤单的船。
10. 缘底事:为了什么事情。
11. 淹留:滞留。
12. 倦游:厌倦游历。
13. 回首:回顾过去。
14. 云卧:指隐居生活。
15. 两星周:周围两个星星,这里指银河。
16. 归兴:回家的念头。
17. 南州:南方地区。
18. 老境:老年。
19. 伧父:粗俗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诗人张元干在虎丘山中秋赏月时的心境。首句“万里冰轮满,千丈玉盘浮”描述了月光明亮如镜、照亮万里的景象。接下来的“广寒宫殿,西望湖海冷光流”进一步渲染了月亮的冷艳之美和诗人独立苍茫的气概。而“扫尽长空纤翳,散乱疏林清影,风露迫人愁”则表现了月光下大自然的静谧与肃杀之气。
诗人在词的下阙中抒发了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问孤蓬,缘底事,苦淹留”是诗人对孤舟的疑问,表达了他对生活境遇的不满。然而,尽管生活困苦,诗人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告诫自己“此夜此生长好,明月明年何处,归兴在南州”。最后两句“老境一伧父,异县四中秋”表现了诗人虽然年老但依然怀着豪情壮志,憧憬着回到故乡的那一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癸酉虎丘中秋)》是宋代著名词人张元干于癸酉年(公元1113年)在苏州虎丘赏月时创作的。当时的张元干已经是一位文名卓著的文人,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在这一年,他曾因直言进谏被贬谪,因此在这个中秋节,他独自一人来到虎丘赏月,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这个时期,正值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外患频仍。张元干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在这首词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他以月亮为象征,表达了对团圆和美好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中的无奈和失落。
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元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等,都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