饯傅理掾
一郡一理掾,横浦为之宗。
青青草不枯,曾识无极翁。
遂宁起鼻祖,陆续书问通。
乃今有耳孙,力学追遐踪。
洁静二湛水,峭介双秀峰。
平反几春意,坐令古犴空。
政最复政最,匪诧赫赫功。
庭草色若何,还与庆历同。
归欤浩无怍,扁舟惊轻篷。
邦民再见公,绣斧番禺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一位官员治理一个地区,横浦是其典范。
绿油油的草地永不枯萎,曾经认识无极老翁。
在遂宁创立基业,代代相传书信沟通。
至今有他的后代子孙,努力学习追赶先贤。
宁静的二湛水,挺拔的双秀峰。
让春意重回人间,使古老的犴空重获新生。
政绩卓越又恢复杰出,不感叹荣耀成就。
庭院里的草看起来怎么样?还和庆历年间一样美好。
回乡时毫无愧疚,一叶小舟轻松驾驭。
人民再次见到您,拿着斧头巡查番禺东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饯: 送别
2. 傅理掾: 官职名,负责管理教育事务
3. 横浦: 地名,位于广东
4. 曾识无极翁: 指刘黻的祖先刘熊渠,曾任广州刺史
5. 遂宁: 地名,位于四川,这里指的是刘熊渠的祖籍地
6. 鼻祖: 始祖,指最初的祖先
7. 陆续书问通: 表达子孙后代一直保持着联系
8. 耳孙: 远孙,五代以后玄孙的儿子
9. 力学: 努力学习
10. 洁静二湛水: 形容江水清澈平静
11. 峭介双秀峰: 形容山峰高耸直立,俊秀无比
12. 平反几春意: 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景象
13. 古犴空: 表示监狱空空如也,没有犯事之人
14. 政最: 官员考评的最高等级
15. 匪诧赫赫功: 指政绩显著,无需夸张描述
16. 庆历: 北宋年号,宋仁宗在位期间,当时国家繁荣昌盛
17. 浩无怍: 坦荡大方的样子
18. 扁舟惊轻篷: 小船在江面上快速行驶
19. 绣斧: 指代地方官员
20. 番禺东: 番禺,古代广州市的一部分,这里指代广州市区东部
去完善
赏析
《饯傅理掾》是刘黻写给即将离开的朋友的一首送别诗。首联“一郡一理掾,横浦为之宗”表明这位朋友是一个掌管一郡政务的官员,在横浦地区受到了广泛的尊敬。颔联“青青草不枯,曾识无极翁”则通过青青草地这个意象来描绘出朋友的形象——一个拥有广阔胸怀和坚韧意志的人。
颈联“遂宁起鼻祖,陆续书问通”表达诗人与这位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通过书信保持联系,相互关心。而“乃今有耳孙,力学追遐踪”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位朋友的敬佩之情,希望他能够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代楷模。
接下来的四句(“洁静二湛水,峭介双秀峰。/ 平反几春意,坐令古犴空。/ 政最复政最,匪诧赫赫功。/ 庭草色若何,还与庆历同。”)则是用自然景观来形容朋友的品质:如同清澈见底的湖水一般纯净,又像陡峭的山峰一样坚定;他为百姓谋福利,使地方安宁和谐,但这并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劳,而是出于对人民的关爱。最后的两句(“归欤浩无怍,扁舟惊轻篷。/ 邦民再见公,绣斧番禺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新的地方再创辉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饯傅理掾》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刘黻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56年。此时正值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国家动荡不安,而刘黻作为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这首诗是为即将离任的傅理掾送别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国家的担忧。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刘黻的个人境遇也不甚理想。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屡试不第,仕途不顺。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国家的忧虑更为深切,也对时局的黑暗和民众的疾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朋友离别的不舍。
在刘黻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金兵屡次南下侵犯,国家形势岌岌可危。然而,朝廷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依然严重,政治腐败,民生困苦。在这种背景下,刘黻的诗歌往往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现实,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