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友人下第归襄阳

标题包含
送友人下第归襄阳
失意已春残,归愁与别难。 山分关路细,江遶夜城寒。 草色连晴坂,鼍声离晓滩。 差池是秋赋,何以暂怀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项斯(生卒年不详),字子迁,唐朝诗人。他是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县)人,与同乡张籍、姚合等友善。 项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及第,曾任长安尉。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失去信念如同春天消逝,回归的忧虑和分别的哀愁交缠在一起难以自拔。 山路在山间蜿蜒细长,江水绕过城市的夜晚带来阵阵寒冷。 晴日的草丛在坡地上蔓延,晨间的海滩响起了巨鳄的吼声。 因错过秋天的赋而令人沮丧,怎么才能暂时得到安慰呢?
去完善
释义
1. 春残:春天将尽,意指春天的结束。 2. 归愁:回乡的忧愁。 3. 关路:关卡道路。 4. 夜城:夜晚的城市。 5. 晴坂:晴朗的山坡。 6. 鼍声:鼍(tuó)是鳄鱼的一种,鼍声指的是鳄鱼的吼叫声。 7. 晓滩:清晨的河滩。 8. 差池:有偏差,这里指考试的成绩不理想。 9. 秋赋:秋天的科举考试。 10. 怀安:怀念家乡,寻求安定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感受到的离别之情和朋友的失落情绪。首联“失意已春残,归愁与别难”表达了友人的落第之苦以及诗人对其境遇的同情。 颔联“山分关路细,江遶夜城寒”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展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环境和气氛,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 颈联“草色连晴坂,鼍声离晓滩”则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突显了自然的壮丽与宁静。这两句诗富有动态感,描绘了草色随著晴天的到来而变得鲜明,同时夜里的滩头却传来阵阵鼍鸣,象征着朋友离去的孤单与苍凉。 尾联“差池是秋赋,何以暂怀安”则写出了诗人对朋友未来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不能为朋友提供慰藉的自责。这句暗示了朋友在秋季还要参加科考,言外之意是让朋友暂时放下失意的痛苦,保持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 整首诗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重视和对人生遭遇的理解,并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呈现出一幅动人的送别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友人下第归襄阳》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项斯,具体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中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科举制度逐步完善,诗人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士人阶层的代表。然而诗人却在其诗中表现出了对友人科举落第的深深同情和关怀。 在唐代中叶,科举制度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很多才华横溢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未能中举,这种现象引起了广大士人的共鸣。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以“送友人下第归襄阳”为题,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不足之处。 项斯本人也经历过多次科举失败,他对友人的同情和支持实际上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感慨。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友人遭遇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科举制度的期待和失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