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头陀寺上方
高步陟崔嵬,吟闲路惜回。
寺知何代有,僧见梵天来。
暮霭连沙积,余霞徧槛开。
更期招静者,长啸上南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昂首阔步走在高高的山路上,悠闲地边走边吟诗,可惜路途短暂难以尽兴。
寺庙不知在哪个朝代就已存在,而僧侣们则如同来自梵天般的出现在眼前。
傍晚的雾气与沙子连接在一起,残留的晚霞映照在每一处的栏杆之上。
期待能再次邀请宁静之人,一起高歌并登上南山的高台。
去完善
释义
1. 高步:登上高处;指登山或登楼的行动。
2. 崔嵬:形容山势险峻。
3. 吟闲:指边行边咏诗,表明一种悠哉的行者姿态。
4. 惜回:指的是在行走途中担心错过沿途风景而流连忘返。
5. 何代:哪个朝代,此处是指头陀寺始建于何时。
6. 梵天:佛教中的大梵天王,代表纯洁、清静的境界。这里可以理解为修行僧人来自一种清净的境地。
7. 暮霭:傍晚的云雾。
8. 余霞:晚霞。
9. 遍槛开:形容从各个角度看去都有美丽的晚霞景色。
10. 招静者: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享受宁静的环境。
11. 南台:头陀寺南面的观景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头陀寺上方的所见所感。诗人首先描述了自己登高远行的场景,表达了在悠闲的旅途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感触。随后通过询问寺庙的历史和关注高僧的到来,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接下来的描绘中,暮霭、沙积和余霞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最后,诗人期待着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畅游此地,倾诉心声。整首诗动静结合,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头陀寺上方》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在唐宪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较为繁荣,这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在这个时期,项斯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直至晚年方才登科及第。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在唐宪宗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头陀寺位于浙江温州,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诗人游历头陀寺上方,感受到宗教氛围的熏陶,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抒怀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