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暮愁
凌澌冲泪眼,重叠自西来。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
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愿寄浮天外,高风万里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凌澌的水流冲击着泪眼,层层堆叠从西边涌来。当夜晚寒冷的时候,它就应当相合汇聚;如果不是温暖的春天,它就不会消散开放。这样的存在,难道就没有登上陆地、走进人们生活的可能吗?也许应该舍弃那些本可以用来救助船只的材料吧。我希望能寄托在广阔的天空之外,让那高远的风带我游历万里的世界。
去完善
释义
"凌澌冲泪眼":凌澌是指冰块流动的声音,这里指江水。
"重叠自西来":形容江水波浪一层层涌来。
"即夜寒应合":指夜晚江水的寒气应该与我的愁绪相符合。
"非春暖不开":只有春暖花开的时候才能消除这份忧愁。
"岂无登陆计":指虽有渡江的计策。
"宜弃济川材":我应该放弃这种救助人的想法。
"愿寄浮天外":希望我的心愿能够寄托在飘荡在天外的浮云之中。
"高风万里回":指清风吹拂,飘向远方。
去完善
赏析
《黄州暮愁》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黄州所见的暮景及所引发的愁绪。诗中的“凌澌冲泪眼”,凌凘指的是冰雪消融后的水流,诗人用这一形象来形容眼前的景象,而“冲泪眼”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触动。接下来的两句“重叠自西来。即夜寒应合,非春暖不开。”描绘出流水在夜晚的寒气中涌动,直至春日来临才得以化开。这既是对自然景观的描摹,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象征。
紧接着,诗人感叹道:“岂无登陆计,宜弃济川材。”这句表明自己虽有济世之志,却感到壮志难酬。在这里,“登陆计”与“济川材”都是隐喻,分别代表治国之策和治理之才。于是诗人希望将自己的情怀寄托于广阔无垠的天空之中,让凛冽的风将其带向远方。这便是结尾两句:“愿寄浮天外,高风万里回。”
整体来说,《黄州暮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对理想境界的渴望,通过对黄州暮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州暮愁》是唐朝诗人项斯的著名诗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是一篇关于该诗创作背景的文章:
在公元8世纪的唐朝时期,诗人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写下了这首充满思乡之情的诗篇。黄州位于长江中游北岸,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的商贸重镇和文化名城。然而,在项斯所处的时代,黄州正面临着战乱和社会动荡的困扰。
项斯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长安求学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波折,他被迫离开长安,来到黄州担任地方官职。在这里,他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也感受到了自己远离家乡的孤独。
在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阶段。虽然国家逐渐稳定,但地方割据、战乱频发的问题仍然严重。与此同时,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文人墨客纷纷涌入京城寻求功名,但他们的命运往往受到权臣宦官的操纵。在这种背景下,项斯深感无奈和惆怅,他开始怀念故乡的美好,也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项斯写下了这首《黄州暮愁》。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传达出了对战争和政治斗争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渴望。这首诗歌成为了唐朝晚期社会现实的缩影,也成为了后世文人抒发思乡情怀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