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
似龙鳞又足,只是欠登门。月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写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同龙鳞般丰满的鳞片,却还差一步登上龙门。在月亮上沐浴过依旧湿润的脸颊,虽然深陷泥泞却并未失去光辉的眼睛。求取锄头以防蚂蚁入侵,盼望清泉如金色之盆。有朝一日我若化身为雨,必将回报这片公田恩情。
去完善
释义
1. "似龙鳞":指鱼鳞状如鱼鳞,这里借用了鲤鱼的外貌特征,以彰显鲤鱼的尊贵地位。
2. "欠登门":意指缺乏登上龙门的机会,龙门在古代神话中是鲤鱼跃过就能化身为龙的神秘之门,这里表达了鲤鱼希望跃上龙门成为龙的渴望。
3. "月里腮":用月亮来修饰鲤鱼的腮部,表达了鲤鱼在水中游动时,其腮部的湿润特点。
4. "泥中目":描写鲤鱼在淤泥中的眼睛,表达出鲤鱼能在泥水中看清事物的能力。
5. "乞锄防蚁穴":通过祈求锄头来防止蚂蚁挖掘洞穴侵扰鲤鱼,形象描绘了鲤鱼在泥水中生活时的忧虑。
6. "望水写金盆":描述鲤鱼期望拥有如金盆般的广阔水域,象征其向往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7. "他日能为雨":寓示鲤鱼化为龙后的能力,成为云雨之神能普降甘霖于大地。
8. "公田":古代国家对农民征收田赋的土地,这里是作者自喻为国家、百姓服务的信念。
9. "报此恩":感激鲤鱼能够带来雨水滋润农田,体现了人们对鲤鱼的尊敬与感激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鲤鱼”,诗人以鲤鱼的形象为载体,生动地描绘了鲤鱼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同时寓含了对鲤鱼未来能够化身为龙的期许和希望。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想象,巧妙地将鲤鱼的特性与人生哲理相融合,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鲤鱼》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述了鲤鱼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项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项斯是唐代的一位文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然而,尽管家境优越,项斯并没有沉迷于享乐,而是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他的父亲也很支持他的决定,经常教导他要脚踏实地,努力攀登人生的高峰。
其次,我们要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都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项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抒发个人情怀的,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
最后,我们来谈谈《鲤鱼》这首诗的创作。这首诗是项斯在晚年时创作的。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希望能够把握住每一个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首诗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