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坐夏僧
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多因束带热,更忆剃头凉。
苔色侵经架,松阴到簟床。还应炼诗句,借卧石池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坐在夏日的偏处,知晓老师在讲堂上课。多数原因是因为束缚的腰带而感到炎热,更加怀念剃头的清凉。
青苔的颜色侵蚀了佛经的书架,松树的身影投到了竹席的床上。还应该锻炼自己的诗才,就借用那石池旁的凉卧之地吧。
去完善
释义
寄:寄送。这里是诗人寄给僧人的诗。
坐夏:佛教用语,指僧人在夏季静修,此期间必须坐禅修行。
律堂:寺中规训僧人遵守清规戒律的地方。
束带热:指夏天穿着袈裟(束带)的闷热感。
剃头凉:剃度出家的清凉感。此处是诗人想象僧人所感受到的凉爽之意。
苔色侵经架:苔色指的是青苔的颜色,经架是指用来摆放佛经的架子。这里表示青苔慢慢爬上了经架。
松阴到簟床:松阴,松树下的阴凉处;簟床,竹席床铺。这句意思是松树下的阴凉一直延伸到了僧人的床铺上。
炼诗句:精心推敲诗的语言和句子。
石池:用石头砌成的水池,一般见于寺庙之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项斯写给一位夏坐的僧人朋友的诗。诗人首先描述了夏天的炎热,而这位僧人在律堂中修习,更显其修行的坚定。诗人用“束带热”和“剃头凉”两个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夏日炎炎与僧人的内心清凉相对照的画面。接着,诗人通过“苔色侵经架”和“松阴到簟床”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修行。最后,诗人表示自己也应在这样的环境中磨练诗句,同朋友一起在石池旁休憩、交流诗歌心得。整首诗以清幽的环境描写和对僧人的赞美为基调,流露出作者对朋友僧人的敬慕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寄坐夏僧》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卷556,约作于公元8世纪左右。在唐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僧侣生活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经常吟咏的主题。
当时项斯身处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社会环境,他与朋友诗人们来往频繁,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象和描绘个人情感的诗篇。《寄坐夏僧》中的“坐夏”指的是僧人在夏季静坐修行,这表明了诗人和僧人有深厚的交往,并对僧人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
在诗歌中,项斯表达了对于友人僧人远离世俗纷扰,潜心修行的敬意。他还通过夏日傍晚的景致和对乌鸦、松鼠等动物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