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翠绿的橡树林深处也有居民,一条小河流水被几户人家分享。
正当日午时分的太阳把山峰的影子投回来,草地上的泥痕带着鹿群的足迹。
炊烟从茅草屋中袅袅升起,缫丝的声音隔着竹林传来。
行走途中遇到了卖药归来的行客,我不禁想随他一起走入那如岛云般的深山。
去完善
释义
1. 青枥林深亦有人:这里的“青枥”指的是一种常绿乔木,其树皮可作染料;“深”意为深远、深邃;整句意为,在幽深的青枥树林深处也有行人行走。
2. 一渠流水数家分:这里的“渠”是人工挖掘的水道,多用于灌溉农田;“分”在此处为动词,表示分开的意思,即水流向各家各户。
3. 山当日午回峰影:这里的“日午”指的是太阳当空的时候;“回峰影”是指山峰的倒影随着阳光的移动而变化。
4. 草带泥痕过鹿群:这句话的意思是,草地上的泥土痕迹是因为一群鹿经过时留下的。
5. 蒸茗气从茅舍出:“蒸茗”是指烹煮茶水;“茅舍”是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这句话意味着,从简陋的茅草屋中飘出了烹茶的热气。
6. 缲丝声隔竹篱听:这句中的“缲丝”指将丝线卷起来以便于染色或织造;“竹篱”是用竹子编成的围栏。这句话意味着,隔着竹篱可以听到缫丝的声音。
7. 行逢卖药归来客: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路上遇到了卖药回家的人。
8. 不惜相随入岛云:这句话中的“岛云”是指如岛屿般漂浮的云团。这句话意味着,诗人愿意跟随这位卖药的归客一起走入那如岛屿般的云朵之中。
去完善
赏析
《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描绘山间风光的诗作。诗中通过青枥林、流水、山峰、草地、炊烟、丝竹声等元素,展现了山野间静谧、和谐的生活场景。
首联“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描述了深山中的青枥树林和一条溪水将几家农户分开的情景。这两句展示了诗人观察到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
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写出了中午时分,太阳照耀下的群山倒影在溪水中,草地上的泥痕则是群鹿走过的痕迹。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动物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颈联“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描述了山村人家日常生活中的景象:茅屋中冒出袅袅炊烟,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尾联“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描写了在山路上遇到卖药的归客,诗人毫不犹豫地跟随他进入岛云深处。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山行的热爱,也寓含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美。诗句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愉悦之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行》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世纪初期,即唐朝的中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繁荣,诗歌创作非常活跃,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活跃在这个时期。
项斯是晚唐时期的一位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和人生际遇在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但从他的诗歌作品来看,他是一位热爱山水、关注民间疾苦的诗人。在他的这首《山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那个时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但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一些诗人开始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切。项斯的这首《山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综上所述,《山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公元9世纪初期唐朝中后期的中国社会,作者项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描绘山行的场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