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蝉
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
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
一櫂三湘浪,单车二蜀尘。
伤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摇曳的树叶令人心惊,声音断断续续却均匀。
聚集一起聆听的人,都是漂泊在外的游子。
划一艘船穿越三湘波涛,骑一辆单车踏过二蜀尘土。
秋日伤感各有所感,千万种思念皆因光阴流转而生。
去完善
释义
《闻蝉》注释:
1. 动叶复惊神:动叶,指蝉鸣时树叶的振动;惊神,指听到蝉鸣时的惊喜心情。
2. 三湘:湖南的主要水域,这里指代江南地区。
3. 二蜀:四川,这里指代西南地区。
4. 千可念因循:千可念,指历代文人墨客对秋的感慨;因循,指遵循前人的思绪。
去完善
赏析
《闻蝉》项斯这首诗歌以“动叶复惊神,声声断续匀”开篇,生动地描绘了夏末秋初时节,鸣蝉在树上叫声不断、错落有致的场景。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一个炎炎夏日的午后,听到树梢上的蝉鸣此起彼伏,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沉哀婉,那种声响让人心灵为之震动。
接下来的两句“坐来同听者,俱是未归人”,则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慨。诗人与一起聆听蝉鸣的同伴们都是离家在外的人,这种共鸣使得诗人在听见蝉鸣的同时,也触动了内心思乡之情。这里的“未归人”既表达了诗人的怀乡之情,又揭示出生活中的艰辛与无奈。
接着,“一櫂三湘浪,单车二蜀尘”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经历生活的回顾。诗人曾在湘江乘船,又在四川一带骑行,这些经历犹如梦魇一般浮现在他的眼前。这两句既有对旅途艰辛的回忆,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伤秋各有日,千可念因循”,是诗人面对生活中种种艰难的感叹。他告诉我们,秋天总会来临,忧伤也是必然的经历,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整首诗既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又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内心情感,使我们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和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蝉》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00年左右。这首诗通过描述盛夏季节里蝉的叫声,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项斯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然而,尽管社会表面看起来和谐,但内部矛盾仍然尖锐,特别是官僚机构的腐败和民间疾苦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项斯正是这样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在任官期间,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在他的这首《闻蝉》中,他以蝉的叫声为引子,表达了对时间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无奈。这种情感既有对个人命运的忧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