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永忻寺影堂
不遇修寺日,无钱入影堂。故来空礼拜,临去重添香。
僧得名难近,灯传火已长。发心依止后,借住有邻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修寺:指寺院进行整修。这里指的是扩建或翻修寺院。
2. 影堂:佛教用语,即遗影堂。供奉佛祖或者历代高僧影像的地方。
3. 无钱:没有钱财的意思。
4. 礼拜:拜佛,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
5. 添香:添加香火。烧香祭祀的一种方式。
6. 名难近:指名气大的人难以接近。这里形容这个僧人地位较高。
7. 灯传火已长:意思是灯光照亮了道路,意味着佛法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灯传火,佛教用灯火比喻佛法的传承。
8. 发心:立志修行的意思。这里指立志跟随这位僧人修行。
9. 依止:依赖、依靠的意思。这里指跟随僧人学习佛法。
10. 借住:暂时借用的地方,这里指在附近租房居住。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项斯在参观永忻寺影堂时的即兴之作。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首联“不遇修寺日,无钱入影堂”揭示了诗人在没有遇到修寺的日子和没有钱的情况下,仍然渴望进入影堂进行参拜。颔联“故来空礼拜,临去重添香”表达了诗人对于佛的敬仰之情,虽然无法为寺庙做出贡献,但仍然坚持虔诚地拜佛并添加香火。颈联“僧得名难近,灯传火已长”则描绘了僧侣们执着于修行,传承佛教智慧的情景。尾联“发心依止后,借住有邻房”则表明了诗人决心投身佛教事业,愿意在邻房居住,与僧侣们共度余生。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佛教信仰的虔诚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切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永忻寺影堂》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867年至890年之间,即唐宣宗大中至唐懿宗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社会相对稳定,佛教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繁荣。
项斯是一位布衣诗人,一生仕途不顺,但在文学创作上颇有成就。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风光、抒发愁绪为主要特点。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永忻寺影堂的景象,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佛教信仰的向往。
同时期,唐宣宗在位时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使得唐朝一度出现“中兴”景象。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唐朝内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转向佛教寻求心灵慰藉,这也为项斯的创作提供了时代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