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家
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
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
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
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获得珍珠换取的金钱,再回到铜柱所在的岸边。
看着孩子们和小象玩耍,打着鼓来试试新的船只。
喝醉了在神树下休息,耕种的时候和瘴气交谈。
不到寒冷的时候我就不会老去,互相问候都不知道彼此的年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蛮家:这里指偏远地区的家庭或家庭生活。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2. 领得卖珠钱:领到出售珍珠所得的钱。领得,获得;卖珠,出售珍珠。
3. 铜柱边:指远离中原文明地区的边疆地区。铜柱,古代位于中国南部边疆的标志,相传为马援所立。
4. 看儿调小象:指看着儿子训练驯服的小象。调,驯养;小象,幼小的象。
5. 打鼓试新船:指敲击鼓声来检验新船的性能。打鼓,敲击鼓声;试,检验;新船,刚制成的船只。
6. 醉后眠神树:指喝醉酒后在神树下休息。眠,休息;神树,古人祭祀的神树。
7. 耕时语瘴烟:指在瘴气弥漫的地方耕作时相互交谈。耕时,耕作的时候;语,交谈;瘴烟,瘴气弥漫的景象。
8. 不逢寒便老:指不遇到严寒天气就会保持年轻。寒,寒冷的天气;便,就;老,衰老。
9. 相问莫知年:指互相询问年龄也无法知道确切的年份。相问,互相询问;莫知年,不知道确切的年份。
去完善
赏析
《蛮家》是唐代诗人项斯创作的一首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诗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和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蛮家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
首联“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描写了蛮家人从外面赚回卖珍珠的钱,又回到铜柱旁的家园。这里既展示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情景,也表现了他们对家园的热爱和依恋。
颔联“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描绘了蛮家孩子在玩耍的场景:孩子们在逗弄小象,大人则在尝试使用新船捕鱼。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天伦之乐,体现了蛮家人的乐观和勤劳。
颈联“醉后眠神树,耕时语瘴烟”,展现了蛮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喝酒醉了在神树下休息,耕种时与瘴气共舞。这里既表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揭示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中的顽强生存意志。
尾联“不逢寒便老,相问莫知年”,反映了蛮家人的一种生活态度:他们不会因寒冷而衰老,相互询问年龄也不知道彼此的年纪。这表达了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时间的超脱,体现了蛮家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蛮家》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五言律诗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唐德宗时期(780-805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由于中央权力的削弱和地方的藩镇割据现象,地方势力的崛起也影响了社会的安定。
在创作《蛮家》时,项斯正处于他人生的鼎盛时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得到了广泛认可,许多著名文人对他表示赞誉和支持。在此背景下,项斯写出了这首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诗篇,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统一的期许。
在唐德宗时期,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朝廷重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因此,《蛮家》中的描述并非是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歧视或偏见,而是出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族团结的呼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