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栗子叶重叠着掩映在翠绿的微光中,黄昏时分,溪流边人声稀少。月色照亮了古老的寺庙,游客刚到此地;夜幕降临,闲适的门庭下僧人还未归来。山间的果实经过寒霜大多自行落下,水边的萤火虫穿梭在竹林间飞舞不停。深夜里我能休息多久呢?又会被寺院的钟声催促起床。
去完善
释义
1. 宿:过夜;
2. 山寺:山中的寺庙;
3. 项斯:唐朝诗人;
4. 栗叶:即栗子树的叶子;
5. 重重复翠微:重重复叠的翠绿山林景色;
6. 黄昏:日落之时;
7. 溪:山间的小河沟;
8. 人稀:人迹稀少;
9. 月明:月光明亮;
10. 古寺:古老的寺庙;
11. 客:旅客,此处指作者自己;
12. 风度:风吹拂;
13. 闲门:静寂的大门;
14. 僧未归:僧人还没有回来;
15. 山果:山中的果实;
16. 经霜:经过寒霜的季节;
17. 多自落:大多数自然掉落;
18. 水萤:在水中飞行的一种萤火虫;
19. 穿竹:在竹林中穿行;
20. 中宵:半夜时分;
21. 能得:能够获得;
22. 几时睡:何时入睡;
23. 被:遭受;
24. 钟声:寺庙的钟声;
25. 催著衣:催促穿衣。
去完善
赏析
《宿山寺》描绘了诗人借宿山寺的所见所闻。全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宁静、清幽的山林画卷。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以浓重的笔墨描绘出山林秋日的景象。“栗叶重重”和“翠微”构成一幅层林尽染的画面,展现出山间秋色的浓重。同时,“黄昏溪上语人稀”则表达了诗人所处环境的静谧与孤独。
颔联“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描绘了诗人抵达古寺的情景。“月明”一词,营造出皎洁明亮的月光洒在古寺的静谧氛围,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而“风度闲门僧未归”则以闲逸的门扇表现出寺庙的安详与宁静。这两句诗将月光与古寺、风声与僧侣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画面更加生动。
颈联“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诗人通过描述山果经霜后自然脱落和水萤穿竹飞行的情况,展示出自然的律动和生命力的旺盛。“山果自落”喻示着生命的短暂,而“水萤穿竹不停飞”则象征着生命的顽强。这种对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凸显了生命的美好。
尾联“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诗人表达自己夜不能寐的原因:古寺悠扬的钟声让他无法安然入睡。“催著衣”三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听到钟声后的情状,使整首诗充满了动态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山寺》是唐朝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56年左右的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创作这首诗时,项斯正值中年,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困苦。他虽才华横溢,却屡次科举不第,一生未能进入仕途。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寺庙成为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地方。项斯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他在山寺过夜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