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仙
昨宵魂梦到仙津,得见蓬山不死人。
云叶许裁成野服,玉浆教吃润愁身。
红楼近月宜寒水,绿杏摇风占古春。
次第引看行未徧,浮光牵入世间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昨夜梦中来到了仙境,见到了长生不老的人。他们用云彩制作衣服,用琼浆玉液滋润身体。临近月亮的红楼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绿色的杏花随风摇曳展现古老春天的美景。我还没来得及欣赏完这一切,就被尘世的光芒吸引回到了现实。
去完善
释义
1. 梦仙:指做梦梦见神仙;这里“仙”指仙人或仙境。
2. 津:渡口。这里是比喻说法,意为进入仙境的入口。
3. 蓬山:蓬莱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
4. 云叶:云彩。
5. 野服:山野间的生活服饰。
6. 玉浆:传说中神仙喝的美酒。
7. 红楼:华丽的楼阁。
8. 绿杏:绿色的杏花。
9. 古春:古代的春光。
10. 次第:依次;按照顺序。
11. 行未徧:还没有游历完全。
12. 浮光:流光;光彩照人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梦仙”为题,通过梦幻般的情境描绘出对仙境的美好向往。首先,“昨宵魂梦到仙津,得见蓬山不死人”,作者在昨夜的梦境中来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见到了那些传说中的仙人,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云叶许裁成野服,玉浆教吃润愁身”则描述了诗人在仙境中的体验,表示云雾可以作为衣料制作成自然的衣服,品尝仙界的琼浆玉液可以解除忧愁和烦恼。
然后,“红楼近月宜寒水,绿杏摇风占古春”,诗人以月色下的红房子、微风中的绿叶杏子为背景,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美感。而最后的两句“次第引看行未徧,浮光牵入世间尘”,诗人提到自己还没有看遍这美好的景致,便被闪烁的光芒带回到现实的世界。这里暗示了虽然诗人渴望摆脱世俗的烦恼,但他终究还是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梦仙》是唐代诗人项斯的著名诗作,创作于晚唐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诗歌创作也逐渐衰落。然而,项斯却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项斯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在青年时期便离家外出谋生。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项斯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他广泛阅读了古代名家的诗篇,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走上仕途,希望能为国家排忧解难。然而,项斯却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识,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梦仙》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这首诗中,项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对神仙世界的想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愤怒。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