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道士之成都严真观
严君名不朽,道出二经中。归去精诚恳,还应梦寐通。
池台镜定月,松桧雨余风。想对灵玄忆,人间恋若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严君的名声永不磨灭,他的教诲蕴藏在两本经典之中。离去之时他虔诚恳切,还应在梦境中与世人相通。池塘旁的亭台倒映着明月,松柏和桧树在雨中享受着微风。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人们不禁缅怀那些逝去的先贤,可是世间的爱恨纠葛却又仿佛是一场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严君:指的是严君平,是西汉时期蜀郡的学者,在成都市有纪念他的严真观。
2. 二经:这里指的是儒家经典与道家经典。
3. 池台:指代观中的水池和台榭等建筑。
4. 松桧:即松树和桧树,这两种树常见于道观之中。
5. 灵玄:是指神秘而深远的道理或境界。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严君名不朽,道出二经中”,表明了刘道士的声誉和道法高深。他以严君指代刘道士,强调其声名显赫、影响深远。"二经"指的是《道德经》和《庄子》,作为道教经典,它们是道家哲学的基础。这里项斯提到这两部经书,一方面表示刘道士深谙道教教义,另一方面也暗含了对刘道士尊敬与赞美的态度。
颔联“归去精诚恳,还应梦寐通”,描述刘道士离开的情景。通过“归去”一词表现刘道士离别的哀伤情绪,“精诚恳”则是形容他的虔诚之心。“梦寐通”则表达了诗人期待刘道士在梦境中与他沟通的期望。
颈联“池台镜定月,松桧雨余风”,描绘了刘道士所去的成都严真观的美景。其中,“池台”象征庄严的建筑;“镜定月”则以月亮的清澈来比喻环境的静谧;“松桧雨余风”是描写风雨过后的景色,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清新宜人。
尾联“想对灵玄忆,人间恋若空”,设想刘道士到达严真观后的生活。“灵玄”可以看作是神仙居所的象征,代表超脱尘世的仙境。诗人认为,刘道士一定会常常想念他,而自己也会同样思念对方,然而这种人间的挂念在超脱的境界中显得虚无缥缈。
全诗将离别之情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刘道士的高尚品质和所到之处的美景,同时也传达出了自己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刘道士之成都严真观》是唐代诗人项斯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唐时期(762-827年)。
在这段时间里,项斯在官场上的生涯并不得意,尽管他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跻身士族之列。这可能与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有关,即注重门第出身和世袭地位。因此,他对道家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认为修道可以超脱世俗的束缚。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刘道士赴成都严真观,可能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或追求更高的道行。项斯在这首诗中以“不向青城山外去”表达了对刘道士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道教的追求。此外,他还提到“猿鸟见应惊”,暗示了刘道士的超凡脱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