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
灵山巡未徧,不作住持心。
逢寺暂投宿,是山皆独寻。
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
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灵山尚未游遍,心中无住持之地。遇到寺庙就暂时住宿,每座山都独自探寻。有时候经过寂静的世界,想象着每个地方的空旷树林。从小就开始行走四方,从出家到现在仍然如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灵山:指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尼泊尔的鲁毗尼公园内的圣地。这里可以理解为佛教传说中的佛国净土。
2. 巡未徧:未能周游到所有地方。廵遍,巡游各地,走遍。
3. 住持:原指长久地守住职位,这里是指常住于寺庙中担任主持的僧人。
4. 逢寺:碰见寺庙。
5. 暂投宿:暂时寄居一晚。
6. 是山皆独寻:走遍每座山都要独自去寻找。
7. 静界:安静的境地。
8. 在处想空林: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想到空旷寂静的树林。
9. 小:幼年,童年。
10. 行脚:远行寻师。佛教徒为了求道,或为传教而云游四方,称为行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送僧》,是一首表达诗人与僧人之间的友谊以及对于其生活的理解的诗。诗人以“灵山巡未遍”起句,表达了僧人还没有走遍佛教名山、未曾亲自登临佛教圣地的意思。接下来说到僧人并没有安定之心,而是寄希望于偶然的因缘际会。他们一旦遇到寺庙就暂时住宿下来,而在山里则是独自探索和寻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描绘僧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
接下来两句“有时过静界,在处想空林。”描述了僧人在闲暇时的思考,也许他正在想着那些避世隐居的静修之处,那里有寂寥而优美的山林景色。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理解与领悟,他明白僧人对于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一种深切渴望。
最后诗人以“从小即行脚,出家来至今。”作为结束,让我们了解到这位僧人的一段人生历程。他是从小就开始游方苦行,选择了出家的道路,一直修行到今天。这句诗既是对僧人一生的总结,也是对他在佛门中修行的充分肯定。整首诗充满了对于友情的尊重和理解,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佛法的认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是唐朝诗人项斯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40年前后,当时正值晚唐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关系紧张。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安宁。
项斯作为唐朝的一位文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一生并未获得重用。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项斯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不顺,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无奈。因此,他把这种情感寄托在送别僧人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