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浊水求珠

标题包含
浊水求珠
灵魄自沉浮,从来任浊流。愿从深处得,不向暗中投。 圆月时堪惜,沧波路可求。沙寻龙窟远,泥访蚌津幽。 是宝终知贵,唯恩且用酬。如能在公掌,的不负明眸。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项斯(生卒年不详),字子迁,唐朝诗人。他是台州府乐安县(今浙江仙居县)人,与同乡张籍、姚合等友善。 项斯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及第,曾任长安尉。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多描绘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灵魂自由起落,总是随波逐流。愿意从深渊中获取,不愿在黑暗中沉溺。 月圆之时应当珍惜,江流之路可以探寻。寻找金沙深处,探访淤泥中的幽静。 知道珍宝最终会宝贵,唯有恩情要报答。如果能留在公众手中,必定不辜负明亮的眼眸。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浊水:即黄河。在古代,黄河流域的水通常比较浑浊,因此被称为“浊水”。这里指的是诗人所处的环境。 2. 求珠:寻找珍贵的珍珠。这里比喻寻求贤能之人或珍贵之物。 3. 灵魄:指诗人的精神与灵魂。 4. 沉浮:指诗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况。 5. 从来:一直以来。 6. 任:任凭,听任。 7. 浊流:指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 8. 从深处得:指在艰难的环境中追求真理和美德。 9. 不向暗中投:指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 10. 圆月:指圆满的月亮,象征着美好和和谐。 11. 堪惜:值得珍惜。 12. 沧波:大海,这里指广阔的社会。 13. 沙寻龙窟远:指寻找贤能之人的过程充满艰辛。 14. 泥访蚌津幽:指在困难的环境中探访和发掘人才的潜质。 15. 是宝终知贵:指真正的贤才最终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16. 唯恩且用酬:指只有感恩之心才能回报别人的恩情。 17. 如能在公掌:指贤能之人在公正的待遇下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18. 的:的确,确实。 19. 不辜负明眸:指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支持。
去完善
赏析
《浊水求珠》是唐代诗人项斯的咏物抒怀之作,以水中之珠为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实现抱负、施展才华的期许。诗中将珍珠隐喻成自己的才能与智慧,在浑浊的水中寻求并坚守自我,寓意着诗人甘愿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始终保持清高的品质。 首联"灵魄自沉浮,从来任浊流"描述了珍珠的本质,即在浊水中亦能自立自如地游动。这是诗人对自身才德的自信,也是向世人展示他不惧困境的精神风貌。颔联"愿从深处得,不向暗中投"表达了诗人坚持求取真知的决心,坚守光明磊落的原则,拒绝邪恶势力引诱的信念。 颈联"圆月时堪惜,沧波路可求"揭示了诗人的理想追求和人生态度,虽然处境艰难,但终究可以找到正确的道路,就像寻觅圆月的光芒一样。此句既是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对目前状况的反省,暗示着诗人尽管身处逆境,依然怀抱信念和希望。 "沙寻龙窟远,泥访蚌津幽"两句,描绘出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如同探寻深海中的宝藏一样,即使路途遥远艰辛,也坚定地前行。同时这两句还体现出诗人面对挫折的决心,彰显其高尚的品质。 "是宝终知贵,唯恩且用酬"则表明了诗人的价值观,才华与学识是他最珍视的财富,而这一切最终是为了回报社会的关爱和帮助。最后一句"如能在公掌,的不负明眸"则是诗人对未来命运的期盼,期待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浊水求珠》是唐朝诗人项斯的佳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致可以追溯到公元850年前后,当时正值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重重,使得诗人们普遍关注社会问题并以此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作为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项斯在那时也深感到世态炎凉。他怀揣着报国之志,却始终不得志,因此在诗歌中流露出浓厚的无奈和感慨。正如他的另一首诗作《长安寓怀》所言:“纵使游京华,孰能识廉蔺?”,反映了他在京都生活中怀才不遇的处境。 在这首《浊水求珠》中,他以渴望明珠的鱼儿比喻有志之士的渴求,以浑浊的江水隐喻当时的现实环境。诗人以此来传达出在混乱社会中,像自己这样的有识之士很难得到赏识和发挥才能的悲哀。同时,这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担当精神和对治世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