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柳暗清波路。
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
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
又樯燕、留人相语。
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
波似箭,催鸣橹。
黄陵祠下山无数。
听湘娥、泠泠曲罢,为谁情苦。
行到东吴春已暮,正江阔、潮平稳渡。
望金雀、觚棱翔舞。
前度刘郎今重到,问玄都、千树花存否。
愁为倩,么弦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柳暗清波路上,送走了春天,狂风暴雨过后,一片新绿的景象。千里之外的潇湘河畔,葡萄藤茂盛生长,人们划着小船准备离去。燕子在桅杆上留下言语,提醒人们要珍惜时光。小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行驶,如同箭一般快速,船上的橹也迅速摇动。
黄陵祠下的山峦无数,听着湘娥婉转的歌声,让人陶醉其中,心生感慨。到了东吴地区,春天的气息已经消逝,但江水宽阔,潮汐平稳,可以顺利渡河。遥望金雀鸟在宫殿的檐角飞翔,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曾经的刘郎再次来到此地,询问玄都花园里的花朵是否还在。心中的忧愁,只有琴弦能倾诉。

去完善
释义
1. 柳暗清波路:形容湖光山色的美丽景色。
2. 送春归:春天过去了。
3. 猛风暴雨,一番新绿:形容春天的变化和新生的绿意。
4. 千里潇湘葡萄涨:潇湘是地名,这里指远方的景色。葡萄涨是指水波荡漾的景象。
5. 人解扁舟欲去:人们乘船离去。
6. 樯燕、留人相语:樯燕是指停在桅杆上的燕子,留人相语是指燕子与人交流。
7. 艇子飞来生尘步:艇子是指小船,生尘步是指船上的灰尘。
8. 波似箭,催鸣橹:形容水波汹涌如箭,船用橹来应对。
9. 黄陵祠下山无数:黄陵祠是地名,山有很多。
10. 听湘娥、泠泠曲罢:湘娥是神话中的水神,泠泠曲是指优美的音乐。
11. 行到东吴春已暮:到了东吴地区,春天已经过去了。
12. 正江阔、潮平稳渡:江水宽阔,潮水平稳。
13. 望金雀、觚棱翔舞:望向金雀塔,塔上有人跳舞。
14. 前度刘郎今重到:过去的刘郎现在又回来了。
15. 问玄都、千树花存否:询问玄都观里的千棵树的花还剩下多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贺新郎》是辛弃疾的一首咏春送别之作。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离别的忧伤。
首句“柳暗清波路”,以柳暗花明的景象,描绘了春天的到来。柳暗,既暗示着春天的到来,也寓意着离别的伤感。清波路,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与离别的忧伤形成对比,使得整句意境深远。
接下来,诗人用“送春归、猛风暴雨,一番新绿”来形容春天的离去。猛风暴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短暂和无常,一番新绿,则表达了对新生的期待。这里的“新绿”,不仅指春天的绿意,还寓意着新的希望和梦想。
“千里潇湘葡萄涨,人解扁舟欲去”,诗人用潇湘葡萄涨的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这里的“人解扁舟欲去”,既是对离别的描绘,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扁舟,象征着离别的舟车,也暗示着未来的漂泊。
“又樯燕、留人相语”,诗人用樯燕留人的景象,表达了离别的情感。樯燕,既是对春天的留恋,也是对自己离别的感慨。留人相语,则是对离别的忧伤和无奈。
“艇子飞来生尘步,唾花寒、唱我新番句”,诗人用艇子飞来的画面,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生尘步,暗示着离别的匆忙,唾花寒,则是对离别的忧伤。新番句,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期待。
最后,“波似箭,催鸣橹”,诗人用波似箭的景象,表达了对离别的速度感。催鸣橹,则是对离别的无奈和忧伤的描绘。
整首诗,诗人通过对春天离别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离别的忧伤。诗中的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新郎》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之间,即辛弃疾被贬谪到江西上饶的十年间。在这段时间里,辛弃疾虽然远离政治中心,但他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词作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在南宋时期,由于金人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辛弃疾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他渴望能够为国效力,恢复中原故土。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反而屡遭排挤和打击。这种人生际遇使得辛弃疾在词作中表达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在这首《贺新郎》中,辛弃疾以“绿树听鹈鴂”开篇,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希望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然而,紧接着他又以“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最后,他以“谁共我,醉明月”结尾,表达了孤独的心境和对知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