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陈无伤春日书事
百草千花巧趁春,爱春何独水边人。
青门紫陌酒旗飏,丽日和风天气新。
白玉少年长带珮,红蕖游女小腰身。
自怜惯作金明客,坐对闲窗满席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各种植物和鲜花都在春天里竞相绽放,不仅仅只是水边的人热爱春天。
绿色的大门外,宽敞的道路旁,飘扬的酒旗似乎在欢迎着每一个游客,阳光和煦、微风轻拂的天气给人带来新的气象。
那如玉的少年佩戴着长条形玉佩,那红花盛开的水塘吸引了许多女孩来游玩,她们曼妙的身姿无比动人。
我因自己的习惯而经常在金明府逗留,在闲暇时面对窗户,心中却充满了感慨,只看到座位上的灰尘。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指依原诗的韵律和题材进行唱和。
2. 陈无伤: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名字不详。
3. 青门:古代长安城的东南门,又叫霸城门,是汉代京城以外送别的地点。后泛指城外送别之处。
4. 紫陌:指繁华的道路。
5. 白玉少年:比喻贵族子弟或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6. 红蕖游女:指美丽的女子。
7. 金明:可能指的是金明池,位于汴京(今河南开封)西北郊,为北宋皇家园林之一。这里代指作者的所在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诗人巧妙地将各种元素融入到诗中,如“百草千花”、“水边人”、“青门紫陌”、“酒旗飘扬”等,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还通过“白玉少年”和“红蕖游女”的形象,表现了春天里人们欢愉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诗人在最后两句却表达了自己独自面对窗户,看到尘土满席的无奈与孤独,这也反映出诗人在春日繁华背后的孤独心境。整首诗既有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心情的表述,展现了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陈无伤春日书事》是南宋文学家、政治家廖刚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知。廖刚在当时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官员,曾担任知州、御史等职。
在创作这首古诗时,廖刚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南宋时期,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廖刚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官员,始终关注国家安危,对百姓的生活疾苦也感同身受。
在这首古诗中,廖刚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担忧。他以陈无伤的“春日书事”为题,抒发自己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