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蝉
中庭白榆树,时有一蝉声。沸茧方抽绪,鸣弦忽断筝。苍烟起平楚,落日下高城。曾是天涯客,因之百感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院子里的白榆树上,时常传来一只蝉的鸣叫声。正要抽出丝线的沸茧突然中断,弦乐和古筝的演奏也戛然而止。苍茫的烟雾在远方升起,太阳即将落山,照耀在高大的城墙上。想起自己曾经浪迹天涯,这些景象不禁引发我无数感慨。
去完善
释义
《闻蝉》:这是一首描述秋蝉鸣叫引发诗人情感的古诗。
1. 中庭:古时候房子里的院子,这里指诗人的庭院。
2. 白榆:一种树木的名称,也叫作“水榆”,叶色纯白,嫩叶呈浅黄色。
3. 沸茧:热水中的蚕茧,这里用来比喻蝉在热水一样的夏天中孵化而出。
4. 抽绪:蚕茧抽出丝线的过程,这里用来说明新出生的蝉逐渐长大并开始鸣叫。
5. 鸣弦:弹琴或者瑟发出的声音,这里用来说明蝉鸣就像音乐一样悦耳。
6. 断筝:筝是一种古代的乐器,筝弦断了,音乐就停止了,这里用来说明蝉鸣忽然停止。
7. 苍烟:远方的烟雾,这里形容辽远的天际。
8. 平楚:广阔的原野。
9. 高城:高山上的城市,这里用来形容远处的山丘。
10. 天涯客:远离家乡的人。
11. 因之:因为这个原因。
12. 百感生:各种情感交织而生。
去完善
赏析
《闻蝉》张翥的这首诗歌以蝉声为引子,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了寂寥与孤独的氛围。“中庭白榆树,时有一蝉声”一句描绘了诗人所见的情景,白榆树下传来阵阵蝉鸣,透露出夏日的热烈与宁静。随后,诗人通过“沸茧方抽绪,鸣弦忽断筝”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蝉声的变化,仿佛能看到那如同沸水中的茧蛹般激情四溢的蝉鸣,忽然又如同断线的筝音一般戛然而止,给人以强烈的听觉冲击。
在“苍烟起平楚,落日下高城”两句中,诗人将目光从眼前的蝉鸣转向远方的景色。夕阳西下,暮色渐浓,苍茫的烟雾笼罩着原野,一种深沉而广袤的哀愁悄然涌上心头。最后两句“曾是天涯客,因之百感生”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自己曾是个漂泊天涯的旅人,这夏日傍晚的蝉声使他引发种种思绪和感慨。
整首诗歌虽然看似单纯写景,但寓情于景之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身处天涯的孤独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蝉》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诗人张翥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夏日炎炎时听到蝉鸣的感受,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感慨和内心的宁静。
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元朝末年或明朝初期,此时的张翥已经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这段时间里,虽然经历了朝代更迭,但张翥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以诗文抒发自己的感受。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困苦。然而,自然界的生命依然顽强地生长着,夏天的蝉鸣声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生命的力量使得作者深感震撼,并为之写下此诗。
总的来说,这首《闻蝉》表现了作者在面对人生起伏和社会变革时的淡定从容,以及他对自然界生生不息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