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都城元夕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闻长安的灯会景色迷人,华丽的马车犹如行云流水。而远方的蓬莱仙境也近在眼前。天庭的大道在碧落之中铺展开来,仿佛在银色的世界失去了黄昏的踪迹。
有谁见到了那来自江南疲惫不堪的游客?他满怀忧虑,无心于繁华的尘世。只在小小的屏风旁静静地感受那冰冷的香气。在酒精的作用下,春天似乎进入了梦境,破碎的窗户中透过的月光像是寻找着什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都城: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2. 元夕: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3. 闻道:听说。
4. 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5. 灯夜:指元宵节晚上。
6. 雕轮宝马:形容华丽的马车。
7. 如云:比喻众多。
8.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
9. 清浅:清澈不深的水。
10. 对:对着。
11. 觚棱:宫殿的棱角,这里代指皇宫。
12. 玉皇:天帝。
13. 碧落:天空。
14. 银界:银河。
15. 憔悴客:失意的人。
16. 端忧:忧愁不安。
17. 懒步芳尘:不愿在花街柳巷流连。
18. 小屏风:一种小型屏风。
19. 冷香凝:形容香气浓郁。
20. 酒浓春入梦:陶醉在春天的梦境中。
21. 窗破月寻人:月光透过破碎的窗户寻找着人影。

去完善
赏析
《临江仙·都城元夕》描绘了繁华的长安元宵夜景和孤独的江南游子形象。首句借听来的长安元宵节盛景引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场景被精准地呈现出来。次句通过描述蓬莱仙境般的建筑来展现当时的繁荣景象。接下来的几句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忧郁:在热闹非凡的元宵之夜,这位江南游子却因忧虑而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接下来,诗人通过“端忧懒步芳尘”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游离于欢乐人群之外的寂寥心态。他独坐在小屏风旁,周围弥漫着冰冷的气息。这时,醉人的美酒也仿佛带给他温暖的梦境。最后一句,月光透过破窗而入,寻找着诗人的身影,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这一片欢腾中的孤独心境。
这首诗巧妙地将元夕佳节的热闹与游子的孤寂融为一体,令人深感同情和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江仙·都城元夕》是宋代词人毛滂在北宋时期创作的一首词。
在北宋年间,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都市生活和丰富的文化艺术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缩影。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滂以他的才华横溢和深厚的人文修养,描绘了都城市井生活中的种种景象,并通过诗句表达了他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和理解。
毛滂一生困于功名,虽曾在朝廷任职,但因种种原因未被重用。在他的晚年,他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这种人生的曲折经历使他对社会和人性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也反映在他的诗词创作中。
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和心灵世界。从《临江仙·都城元夕》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在元宵节赏灯、猜灯谜的热闹场面,也能体会到词人对人间百态的细腻观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