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进月堂
我有一轮月,不圆又不缺。
更无昼与夜,光耀常洞彻。
纵有蔀屋遮,亦莫之闲绝。
将此以为烛,难作进退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拥有一个月亮,既不圆满也不残缺。
不分白天黑夜,光芒始终照耀通透。
即使有房屋遮挡,也无法阻挡它的光辉。
用这个月亮作为蜡烛,难以评判其优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书写、创作。这里是诗的题目。
2. 进月堂:是诗人所题的堂名,可以理解为月亮升起的屋宇或院落。
3. 一轮月:指一个月亮。
4. 不圆又不缺:形容月亮非圆非缺的状态,即新月或者上弦月等状态。
5. 更无昼与夜:指月亮不随昼夜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明亮。
6. 光耀常洞彻:月光照耀十分明亮通透。
7. 纵有蔀屋遮:即使房屋遮挡了部分月光。
8. 亦莫之闲绝:也无法阻断月光的照耀。
9. 将此以为烛:将这轮明月当做照明的光源。
10. 难作进退说:难以评价明月的光辉是强是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月亮为象征,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坚定不移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描述一轮永不圆缺的月亮,表达了其内心的恒定和坚定。无论昼夜,这轮明月始终照耀着大地,即使被房屋遮挡,月光也无法被阻断。这种恒定的光辉象征着诗人在面对困境和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心态和不屈的信念。
诗人以月亮作为人生的引导,将其视为照亮前行的道路之光。在这个过程中,他既不会因困难而退缩,也不会因成就而自满。这种进取精神和达观态度,使他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进月堂》是南宋诗人杨简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86年,正值南宋中期。在这一年,杨简辞去了官职,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开始了一段自由驰骋的游历生活。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正面临着金兵的威胁,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与此同时,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频发。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杨简却选择了远离政治纷争,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诗中,杨简通过对进月堂的美景描绘,表达了对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他通过对月亮、树木、山水的描绘,营造出了一个宁静致远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在纷扰世事中的超然心态。这种心态,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