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壬子三山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荣华富贵并非我所追求的目标,我只愿回归自然,与白鸥为伴,过上闲适自在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白鸥盟:与白鸥结盟,隐喻归隐山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开篇直抒胸臆,“长恨复长恨”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深沉忧思,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则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孤独与不被理解。接下来的“滋兰九畹”“树蕙百亩”“餐英”等句,通过具体的意象展现了辛弃疾高尚的情操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下片转入对人生的思考,“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揭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而“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则批判了世俗价值观的颠倒。最后两句“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表明了他的终极选择——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怀抱。
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又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充分体现了辛弃疾旷达洒脱的精神世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时年辛弃疾五十三岁。彼时他正经历着人生的重大转折:被朝廷重新起用,从隐居的带湖赴任福建提点刑狱。临行前,同僚陈端仁设宴饯别,席间辛弃疾感慨万千而作此词。此时的辛弃疾已历经宦海沉浮,既有壮志未酬的苦闷,又有对归隐生活的眷恋。面对友人的送别,他以楚狂接舆自比,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