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三
人境两俱夺,倒转舌头说。
四句若为分,昙花生枯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人境:佛教用语,指有情世间与无情世间,即人和环境。
2. 俱夺:全部剥夺,都不保留。
3. 倒转舌头说:用相反的方式或说法来表达。
4. 四句:此处指禅宗问答的四句形式,如“如何是佛?”“干屎橛。”等。
5. 因:依据。
6. 而:连词,表示连接上下文。
7. 颂:赞美、歌咏。
8. 其三:这是第三首诗歌。
9. 释守卓:唐朝时期的一位高僧,法号守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三》是唐代诗人释守卓的作品,通过诗歌表达出佛法的深邃和禅意的悠远。下面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中的“人境两俱夺”是指消除人对世俗境界的执着,以达到心灵的宁静与解脱。在禅宗修行中,要想达到这种境界,需要不断反省自己,克服内心杂念,摒弃尘世纷扰,达到一种心灵上的超脱。
“倒转舌头说”意味着禅师以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传达深奥的佛法。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读者抛开惯有的思维定式,从全新的角度去体悟佛法的真谛。这种表达方式富有创意,展现出诗人在语言运用上的高超技巧。
“四句若为分,昙花生枯枿”则是诗人以具体的形象比喻来表现禅宗修行的过程。四句即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指世间万物皆为虚幻;而昙花则象征着短暂的生命。诗人以此暗示修行者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信念,追求精神的升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三》,出自唐代著名诗僧释守卓之手。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即唐代中晚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守卓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此时的他已经成为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以才情出众而闻名。然而,尽管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弘扬佛法。因此,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以期启迪世人。
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宦官势力的崛起,朝政日益腐败,民众生活困苦。此外,佛教在当时社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受到了儒家和道教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释守卓通过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坚定信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