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
夺境不夺人,虚空问四邻。
从来无眹兆,何事起埃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夺境不夺人":本句表达的是佛教禅宗的一种观点。"夺境"意为舍弃外界纷繁的境地,而"夺人"则指的是保持自我内心清净。这句诗是说修行者要摒弃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
2. "虚空问四邻":"虚空"指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四邻"则是周边的邻居或者周围环境。这里用"虚空问四邻"形容向无边无际的宇宙寻求真理的过程。
3. "从来无眹兆":"眹兆"即征兆或端倪。这句诗表达的是佛法的神秘和深奥,强调佛法至高无上,无迹可寻,无法通过一般的感官获取。
4. "何事起埃尘":"埃尘"是指尘埃,喻指纷扰的事物。这句是诗人质疑为什么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还会产生困惑与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是宋代诗僧释守卓的一首禅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禅理为引子,通过对“夺境”和“夺人”的探讨,展现了禅宗追求的超越尘世、追求空灵的境界。
首句“夺境不夺人,虚空问四邻”,意指禅宗主张在心灵上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即“夺境”,但并不否定人的存在,即“夺人”。在这个心灵的世界中,诗人提出问题,寻求领悟,犹如在虚空中向四周的邻居请教。
次句“从来无眹兆,何事起埃尘”,表达了禅宗认为世界原本就是虚无的,没有固定的形态和特征,所以不存在什么可以抓住的现象。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因为追求某些东西而起心动念,让心灵的尘埃蒙上心镜呢?诗人以此倡导内心的清静与空灵。
整首诗体现了禅宗那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境界的理解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是宋代诗人释守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
在宋代,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禅宗、净土宗等派别逐渐兴盛。此时,僧人们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强调顿悟和禅定的修行方式。释守卓作为一位禅师,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修道的坚定信仰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诗人释守卓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丰富的人生际遇。他在寺庙中潜心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佛学造诣。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传播佛法,为众生解惑。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宋代,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士人阶层逐渐壮大,文人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和讨论也日趋深入。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多样,儒、释、道三教并存,相互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守卓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示了禅宗思想的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