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二十四首 其四
人无心合道,困来不觉和衣倒。
一老一不老,法身真个入荒草。
了无来,随分讨,粪扫堆头拾得宝。
木人石女共欢呼,信手拈来用恰好。
青山无尽意无穷,何须更觅来时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无意地顺应自然规律,在困倦之时,不知不觉地和衣而卧。
一位长者与一位年轻人在一起,他们的精神境界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隐藏在荒草丛生之中。
他们不过度追求名利,只是随和地去争取,于是从垃圾堆中捡到了珍宝。
木头人和石头女共同欢庆这失而复得的宝贝,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它。
青翠的山峦意味着无尽的创意和探索,我们又何必去寻找过去的道路呢?
去完善
释义
1. 人无心合道:没有世俗心念的人与“道”相符合。这里可能表达的是作者希望自己能摒弃世俗杂念,心境达到与自然之道相融合的状态。
2. 困来不觉和衣倒:困乏之时,不介意是否穿戴整齐便倒下休息。
3. 一老一不老:一个年老的,另一个年纪不大的。此处可能是指作者自己和某个相对年轻的人。
4. 法身:佛教术语,指修行得道之人所具有的精神或精神性的存在。
5. 入荒草:指隐居于荒草丛生的地方。
6. 了无来:指摆脱尘世烦恼,一切随心。
7. 随分讨:顺其自然地生活。
8. 粪扫堆头拾得宝:从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珍贵的东西。比喻在日常琐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9. 木人石女:比喻不动心,无嗔怒喜恶之情。
10. 恰好:正好,恰好合适。
11. 青山无尽意无穷:青山长存,寓意深远。
12. 来时道:回到过去的道路,这里可以理解为探寻过去的方法或途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无心合道”为核心主题,生动地描绘了禅者超脱世俗、安享自然的境界。诗人借助自然界中的元素——青山、荒草、木人、石女等,将悟道的过程寄寓其中。
诗的开篇,“人无心合道,困来不觉和衣倒”,阐明了人的内心要无牵无挂才能与道相契合,不刻意去追求,顺其自然,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坦然面对。紧接着的“一老一不老,法身真个入荒草”意味着人的年龄会增长,而生命的真理却能穿越时空,永远不灭,如同荒草丛生,覆盖大地。
接下来的诗句则展示了禅者在修行过程中的洒脱态度,“了无来,随分讨,粪扫堆头拾得宝”意味着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要过于执着于结果,而是随遇而安地去探索,或许能在意想不到的境地找到珍贵的宝藏。
尾联“木人石女共欢呼,信手拈来用恰好”意味着无论外在的身份如何,只要领会到道的真谛,就能心生欢喜。而且这种领悟并不需要精心安排,一切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最后两句“青山无尽意无穷,何须更觅来时道”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法自然的认同,强调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通往悟道之路,因为自然的青山已经提供了无尽的意境与灵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二十四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释守卓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局势复杂多变。金国、南宋和蒙古三国鼎立,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佛教文化却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僧侣,如释守卓等。
释守卓(生卒年不详)是南宋的一位高僧,他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佛教教义,致力于禅宗思想的弘扬。他一生游历四方,与文人墨客交往甚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首诗中,他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人生的无常和对世间万事的淡泊态度,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想。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