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葵道人之三山

标题包含
葵道人之三山
君家双峰下,祝发事香火。 岂无远游志,困此万山裹。 坐阅腰包中,未接话已堕。 翩然问知津,九仙入风柁。 冥冥荔枝浦,华屋纷砐硪。 邂逅傥逢渠,周旋宁作我。 闭门造车语,虽陋佛所可。 他年笑相视,此计无乃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家住双峰下,剃度投身于佛法。 虽不是无游历之志,却被群山环绕所困扰。 静坐禅院之中,还未参禅便已步入正途。 轻盈地问道寻路,犹如九仙驾驭清风前行。 在幽静的荔枝村,华美房屋矗立其中。 倘若与知己不期而遇,当以礼相待不遮掩。 潜心研究经文,虽有瑕疵但符合佛法。 未来相逢时笑语相视,此法是否适当?
去完善
释义
1. 双峰:代指四川境内的著名景点峨眉山。这里借指诗人友人的家乡位置。 2. 祝发:剃发为僧,佛教用语。祝,祝愿之意;发,头发。 3. 香火:指从事僧人活动如诵经、念佛等,也泛指寺庙。 4. 远游志:远离尘世的志向或愿望。 5. 困此万山裹:因路途遥远,被万水千山阻隔而难以前行。 6. 腰包:古代行囊的一种,通常挂在腰间携带物品。 7. 未接话已堕:未能与友人见面交谈就已经心生失望。 8. 翩翩:形容风度翩翩,这里是诗人自比。 9. 知津:指指点迷津的人或引路者。 10. 九仙:传说中中国蓬莱仙境的九位仙人。 11. 风柁:船舶的风帆。这里指船只航行。 12. 冥冥:幽暗不明之处。 13. 荔枝浦:种植荔枝的地方,出自《史记·平准书》。 14. 华屋:豪华的宅邸。 15. 纷砐硪:杂乱的样子。 16. 邂逅:偶然相遇。 17. 傥:假设,如果。 18. 周旋:应酬,交际。 19. 宁:宁可。 20. 佛所可:符合佛法的意思。 21. 他年:将来,以后。 22. 笑相视:互相看着微笑。 23. 此计无乃左:这个计划可能不太合适。无乃,表示推测。左,不适当,不合时宜。
去完善
赏析
《葵道人之三山》是宋代诗人朱槔的一首五言诗。诗人在诗中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位隐居于三山地区的葵道人的形象和生活。全诗分为九个诗节,通过对葵道人所处环境的描绘和对他的性格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首联“君家双峰下,祝发事香火”,描述了葵道人居住的环境和他从事的职业。“双峰”指的是两座高耸的山峰,象征着清修之地;“祝发”是指削发为僧,以示远离尘世;“事香火”则表明他担任主持寺庙的香火之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颔联“岂无远游志,困此万山裹”,表达出葵道人对隐居生活的不满和无奈。虽然他内心有远游四海、追求自由的渴望,但现实的困境却让他不得不困守在这重重山脉之中。这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葵道人成为一个具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颈联“坐阅腰包中,未接话已堕”,是对葵道人日常生活情景的描绘。他坐在庙堂之中,聆听着信徒们的祷告,还未等他们开口说话,心中就已经理解了他们的诉求。这种高超的领悟能力,反映出葵道人在修行方面的成就。 尾联“他年笑相视,此计无乃左”,表达了诗人对葵道人选择隐居生活的质疑和嘲笑。他认为葵道人的这种做法过于狭隘,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生的多种可能性。这种批判性的思考,使这首诗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葵道人之三山》是宋代诗人朱槔的一首描绘道家生活意境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朝(960-1279年),这个时期是儒家、佛家、道家三种思想体系并存且相互影响的文化阶段。诗人在此期间大量创作诗词,记录和表达他观察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感受。 在朱槔生活的时代,国家社会相对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这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宁静的治学环境。朱槔受道教文化的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他的生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在三山的隐逸生活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然山水和道法修炼中,体现了诗人寻求精神寄托和内心平和的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