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鼋湖阻水因由董山 其二
一川黄浊写昆崘,苦恨南溪不尽吞。
三老亦知行意速,时时插竹记沙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原文:
一川黄浊写昆崘,苦恨南溪不尽吞。
三老亦知行意速,时时插竹记沙痕。
译文:
一条河黄水滚滚流入昆仑山,遗憾的是南边的溪水不能完全被吞没。三位老人也知道行动要迅速,不时地用竹子记录沙滩上的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舟次鼋湖":船停靠在鼋头渚的湖边。
2. "阻水":被水流阻挡,这里指船受阻于湖中。
3. "由董山":指作者来到由董山地区。
4. "黄浊":黄色的混浊液体,此处指浑浊的河水。
5. "昆仑":这里是泛指中国的西部地方。
6. "南溪":位于中国南部的一条河流。
7. "三老":古代对年长者的尊称,这里可能是指当地的老人。
8. "行意":行为、行动的意思。
9. "速":迅速、快速。
10. "时时":常常、经常。
11. "插竹":把竹子插入泥土中,这里指测量水位。
12. "沙痕":沙子形成的痕迹,这里可能指水位线或河床的变化。
去完善
赏析
《舟次鼋湖阻水因由董山 其二》这首古诗是南宋诗人朱槔在游览鼋湖时,因为水路受阻而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鼋湖的水流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水患的忧虑和对三老的敬佩之情。
诗的开头“一川黄浊写昆崘”描述了鼋湖水流的浑浊和广阔,用“昆崘”一词来形容,形象地展示了鼋湖水域之大。接下来的诗句“苦恨南溪不尽吞”,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水流不畅、导致船只受阻的苦恼。
诗的后两句“三老亦知行意速,时时插竹记沙痕”是对三老的赞美。这里的“三老”指的是熟悉水域情况的老人,他们了解水流的速度和水深,所以在遇到水道受阻的情况时,能迅速采取措施解决问题。通过“插竹记沙痕”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三老在水道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述鼋湖的水流状况,传达了诗人对于水患的忧虑和对三老的敬佩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舟次鼋湖阻水因由董山 其二》是南宋诗人朱槔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198年)。在这个时期,朱槔因反对宦官专权,政治斗争激烈而遭受排斥。在社会的动荡不安中,朱槔怀着忧伤的心情,来到鼋湖地区,以山水为友,寻求心灵的慰藉。
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皇权逐渐衰弱,宦官权力逐渐增强。这种政治格局的转变,使得许多正直的文人士大夫对现实感到不满和担忧。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朱槔创作的《舟次鼋湖阻水因由董山 其二》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在鼋湖地区遇到洪水阻隔,无法继续前行的情况。面对困难,他没有气馁,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他以诗言志,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