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与客语慨然有庐山之兴
九日黄花笑白头,分将牢落付林丘。
半川暝色聊偿梦,别岭秋声旋寄愁。
江国经年成浪语,匡庐入手是真休。
未能免俗须登陟,睨视元龙百尺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九月盛开的菊花笑对着满头白发的我,我将分离与孤独寄托给树林和山丘。在寂静的河川边稍作休息以偿还梦境,分别的山岭上的声音旋即寄来了忧愁。多年来一直漂泊他乡的话语成了口头禅,终于找到了庐山这个真正的归宿。虽然无法摆脱世俗的习俗需要登高,斜视着上百尺的楼塔,就像吕蒙正(字元龙)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九日:指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2. 黄花:菊花。这里指代菊花酒。
3. 白头:老年人的头发。这里是诗人自指。
4. 分将:分别给予。
5. 牢落:冷落;分散零落。
6. 林丘:树林和田野。
7. 半川:河流的一半。这里可以理解为河水。
8. 暝色:昏暗的景色。
9. 聊:姑且。
10. 偿梦:实现梦想。
11. 别岭:其他的山岭。
12. 秋声:秋天的声音。这里可以理解为风声。
13. 旋:立刻。
14. 寄愁:寄托忧愁。
15. 江国:江河之国。这里指的是江南地区。
16. 浪语:漫无目的的话。这里可以理解为空话。
17. 匡庐:庐山。
18. 真休:真正的休息。
19. 未能免俗:无法避免世俗之事。
20. 须:必须。
21. 登陟:登山。
22. 睨视:斜视;轻视。
23. 元龙:元龙楼。古代著名的登高之处。
24. 百尺楼:形容高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朱槔在重阳节时与朋友谈论人生感慨而作。诗人以“九日黄花笑白头”起笔,描述了重阳时节的菊花盛开,引出了诗人对于年华流逝的哀伤和感叹。接下来,诗人通过“分将牢落付林丘”一句表达出他对世俗纷扰的无奈,以及希望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诗的第二联“半川暝色聊偿梦,别岭秋声旋寄愁”,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心境。诗人在这一联中借景抒情,通过对江河、山岭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失落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中,“聊偿梦”表示诗人希望在梦中弥补现实的遗憾,而“旋寄愁”则暗示了这种愿望难以实现。
第三联“江国经年成浪语,匡庐入手是真休”,则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反思。在这句诗中,诗人将自己过去的经历比喻为“浪语”,意味着他的生活充满了波折和动荡。而“匡庐入手是真休”则表示诗人渴望在庐山这个美好的地方求得心灵的安宁与解脱。
最后,诗人以“未能免俗须登陟,睨视元龙百尺楼”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尽管自己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烦恼,但还是要努力追求崇高的理想,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的决心,也透露出一丝悲凉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九日与客语慨然有庐山之兴》,是由南宋诗人朱槔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的重阳节,诗人朱槔在此时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和自然界的衰颓景象,心情抑郁沉重,并与客人谈到了理想中的隐居生活。
这个时期正是南宋与金国战局紧张之际,北方大片土地被金国占领,南宋朝廷无力收复失地,国家局势十分危急。此外,南宋内部政治腐败严重,朝廷之上党派斗争激烈,导致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槔在这一时期不仅关注国家的命运,也关心民间疾苦。他的诗作具有浓厚的人民情怀,充满对民生冷暖的关注和对朝廷的忧虑。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他渴望远离尘嚣,寻得一片心灵的净土,这也反映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