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营即事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百姓厌倦战争,边境仍然不安宁。将军炫耀自己的剑,认为胜利来自于杀敌众多。
去完善
释义
1. 万姓:指众多百姓。
2. 厌:憎恶,反感。
3. 干戈:古代兵器名,干指盾,戈是长柄的钩头戟。这里借指战争。
4. 三边:汉朝时称幽州、并州、凉州的北部为三边。这里是泛指边疆地区。
5. 和:和解,和平。
6. 将军:高级军事指挥官的称呼。
7. 夸:炫耀。
8. 功:功绩。
9. 杀人多:杀死敌人多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现实。诗人借“万姓厌干戈”反映出百姓渴望和平的愿望,又通过“三边尚未和”揭示出当时的战乱局面。接下来的诗句“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揭示了将领们追求武功,将杀敌的数量视为军功的象征,从而反衬出战乱的可怕与人性的扭曲。全诗以反讽的方式揭示了战争的恶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痛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营即事》是唐代诗人刘商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784年。这首诗歌记录了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在军队中的所见所闻,通过描绘战争中的艰苦生活和战场上的生死离别,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热切期盼。
在这个特殊时期,刘商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在战乱中被迫加入军队,经历了无数次生离死别和艰难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反战思想。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阶段。安史之乱使得国家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战,各地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刘商更加坚定了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信念,并将这种情感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