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
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西山气色好,晚日正相当。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宁越家门前的小路上,我停下了马儿站在石桥上。西山的景色和气氛真是美好,傍晚的太阳正好挂在天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福州:福建省省会。
2. 宁越门:福州城西门,位于今福建福州西门外横街一带。
3. 石桥:古代的一种桥梁形式。
4. 西山:指福州市的西山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蔡襄所作。诗中描述了作者在福州宁越门外的石桥上观看西山晚照的景象。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宁越门前的道路,以及自己在归途中的驻马情景。同时,他巧妙地运用了“气色好”和“晚日正相当”等词句,将西山的美丽风光与傍晚时分阳光照耀的景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及作者的惬意心境。整首诗节奏明快,意境优美,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蔡襄在任福州知州时所作。诗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福州宁越门外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创作时间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970年至980年间,当时蔡襄正值中年,政治上颇有成就,先后担任监察御史、尚书左丞等职,是北宋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在文学创作上,蔡襄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人生际遇方面,蔡襄一生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关心民生,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朝廷的赏识。他在福州任职期间,关注地方建设,主持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公共设施,如宁越门外的石桥等,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时代背景方面,公元970年至980年间,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如福州等地,经济发展较为繁荣。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热衷于游山玩水,抒发胸怀,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