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鹤田德真寄远
长安日下浮云生,故人久作西南行。
沤边两载音讯绝,鬓丝应与秋风争。
苍苔冉冉荒茅屋,愁来忍把离骚读。
惊鸿刚自堕边声,碧嶂那堪遮远目。
青云高处期翱翔,去人岁月今堂堂。
吴钩拂拭霜雪冷,龙光飞跃秋天长。
思君一夜离心折,东楼又送无情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长安的黄昏时分,天空中的浮云缓缓升起,而我的一位老友已经去了遥远的西南方。他在那里度过了两年时间,我们之间失去了联系,我的头发随着秋风变得花白。他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青苔,破旧的小屋显得十分荒凉,这使我忍不住要读《离骚》来抒发忧愁。突然间,我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原来是我的朋友回来了,但他的身影却被青山遮挡,看不真切。我们一直期待着能像鸟儿一样在云端自由翱翔,但时光却匆匆流逝。这把吴钩虽然已经擦拭干净,但冰雪依旧寒冷,战马依然奔驰在战场上。夜空中明亮的月亮洒在东楼上,这让我更加思念远方的朋友。
去完善
释义
1. 长安:这里指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日下:指的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这里指京城。
3. 故人:老朋友,这里的“故人”指的是李鹤田。
4. 西南行:向西南方向行走,这里是指李鹤田离开京城前往南方地区。
5. 沤边:沤是水中的泡沫或浮泡,这里可能指海边或者江边。
6. 两载:两年时间。
7. 音讯绝:没有消息,指与李鹤田失去联系。
8. 鬓丝:指头上的白发。
9. 秋风争:与秋风竞争,这里形容头发变白的速度很快。
10. 苍苔:青苔。
11.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这里指作者的住所。
12. 离骚:古时的离别之歌。
13. 惊鸿:受惊的鸿雁,这里形容李鹤田的情况。
14. 碧嶂:青翠的山峰。
15. 遮远目:阻挡了远方的视线,这里形容山峦遮挡了作者看向远方的视线。
16. 青云:比喻高位。
17. 翱翔:在空中飞翔,这里比喻飞黄腾达。
18. 去人:离去的人,这里指的是李鹤田。
19. 吴钩:一种古代的剑,这里用来代指武器。
20. 霜雪冷:寒冷的霜雪,这里形容天气寒冷。
21. 龙光:宝剑的光芒。
22. 秋天长:秋天的天空高远。
23. 思君:想念李鹤田。
24. 东楼:东方的楼阁,这里可能是指作者所处的位置。
25. 无情月:无情的月光,这里形容月光无情地照在人们身上。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人的深切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其独特的人生哲学和超脱的生活态度。首联描述了长安城下的浮云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世的沧桑。紧接着,诗人通过“故人”一词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颔联则描绘了两载未见、音信全无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接下来的颈联,诗人以荒茅屋、苍苔等物象传达出孤独与忧伤的心境,并通过“离骚”这一典故,表现了诗人在离别时的无奈和痛苦。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以“惊鸿”、“碧嶂”等形象比喻,表达了自己尽管身处困境,仍能傲然面对的精神风貌。同时,他也借助“青云高处”的意象,传达出自己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对翱翔天外的渴望。在尾联中,诗人以吴钩、龙光的描绘,展现了他坚定的信心和高远的抱负。而最后的“东楼又送无情月”则意味深长,既象征了离别,也预示了诗人将与友人重逢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希㯛(约公元1247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号寒泉生,平阳(今浙江温州)人。他生活在宋末元初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局势动荡,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而北方的金国也已被蒙古帝国所灭。
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赵希㯛选择了隐居读书的生活。他曾在《次韵李鹤田德真寄远》中写道:“世事纷纷似弈棋,少微山远白云归。” 描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个人的无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概是在元朝建立前夜,作者身处这样的时局之中,深感忧虑却又无力改变。
在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赵希㯛的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他以自身为例,通过隐喻和象征表达了个人在这特殊时期内心的苦闷和对未来的担忧。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种情感贯穿在他的诗词之中,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