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民金氏居
碧港虽通邑,红尘不到门。
桑麻唐杜曲,鸡犬晋桃源。
山远云千点,天宽月一轩。
居人非隠者,吾欲叫东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虽然这地方港口相连城市,但我的门前却无世俗纷扰。这里有蚕桑田亩,如在唐朝杜甫的诗篇之中;也有鸡鸣狗吠,仿佛进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远山和云朵如数千个点,天空开阔月亮宛如一扇窗。这里的居民并非隐居者,我想去那边的东园看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道民金氏居:指道家学者金氏的住所。
2. 碧港:形容港口水色清澈。
3. 通邑:繁华的城市。
4. 红尘:比喻繁华热闹的地区。
5. 桑麻:泛指农业和农村生活。
6. 唐杜曲:唐朝杜甫所作诗歌中的田园景象。
7. 鸡犬晋桃源:引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情景,描绘一个宁静祥和的农村世界。
8. 山远云千点:描述远处山峦与云朵相互映衬的景象。
9. 天宽月一轩:形容天空辽阔,月色明亮。
10. 居人:这里指金氏。
11. 非隐者:表示金氏并非隐士。
12. 吾欲叫东园:表示作者想要拜访金氏的住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田园生活画卷。首联“碧港虽通邑,红尘不到门”,诗人以“碧港”和“红尘”对比,表现出金氏居住的幽静之处与喧嚣繁华世界相隔绝,强调了环境之清静。颔联“桑麻唐杜曲,鸡犬晋桃源”则通过桑麻、鸡犬等寻常物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平,借用了唐代杜甫的诗句以及陶渊明的桃花源故事,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恬然的田园梦境。颈联“山远云千点,天宽月一轩”,通过对远山、云彩、天空、明月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同时又暗含了诗人隐逸山林的情怀。尾联“居人非隐者,吾欲叫东园”,表明诗人的立场:虽然这里的居民并非隐逸之士,但诗人自己却向往这种生活,渴望在东园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整首诗既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又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民金氏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末期,也就是公元11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日益严重。诗人赵希㯝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通过对道民金氏居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深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赵希㯝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不满朝廷的腐败而辞职回乡。在乡间,他关注民间疾苦,关心百姓的生活状况,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文来唤醒民众对社会的关注。
在宋朝末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民族矛盾也日趋尖锐。金国势力的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赵希㯝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他无法置身事外,只能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寄托在诗歌创作之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