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过临平

标题包含
过临平
市井萧条景物非,居人犹号永和堤。 春山十里斜阳树,漠漠残红杜宇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熙熙攘攘的城市景象已经不再,这里的人们仍在称颂着永和堤。春天的山坡上,树木在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零落的残花在杜鹃鸟的啼鸣声中显得更加哀伤。
去完善
释义
《过临平》:赵希㯝的这首五言律诗描绘了临平地区的景物变迁。 1. 临平: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部的临平镇,历史悠久,是古代钱塘江边的商业重镇。 2. 市井萧条:形容临平地区当时的市井景象萧条冷落。 3. 景物非:指景物已不复当年繁盛的景象。 4. 居人犹号永和堤:居住在临平的人仍称那一段堤坝为“永和堤”。永和,一般指永和河,即钱塘江的一条支流,这里可能指的是沿永和河的堤坝。 5. 春山十里斜阳树:描述春天里绵延十里的山峦上,夕阳下的树木景象。 6. 漠漠残红杜宇啼:杜宇,杜鹃鸟的别称;漠漠,众多的样子;残红,凋谢的花朵。这句意思是,暮春时节,杜鹃鸟在凋零的花海中鸣叫。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过临平”为题,表达了对该地历史与现实的观察感受。首句描绘了临平的市井萧条景象,体现其衰败程度。第二句点明虽然临平已经物是人非,但当地居民仍将其视为过去的美好记忆。接下来两句通过对“春山十里斜阳树,漠漠残红杜宇啼”的描述,揭示了春天的景色之美及生命的脆弱,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整首诗通过古今对照,展现了诗人的伤感和感慨,同时传达出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自然生命律动的尊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临平》是宋代诗人赵希㯝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人赵希㯝,曾任江苏镇江府判官,后辞官归隐山林,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在《过临平》这首诗歌创作的时间段内,宋朝社会繁荣,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迅速。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崇尚儒家学说,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赵希㯝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作既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又表达了个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这首《过临平》中,诗人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临平山的美景,表达了对家乡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同时,他也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淡泊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与当时文人墨客追求心灵宁静的心态相契合,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宋代田园诗歌的代表之作。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