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夕
霄虚白露漙,木叶下危阑。
月澹钟声晓,灯青剑影寒。
人心山莽莽,世事海漫漫。
何日平胡虏,西风望眼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露凝结在虚空之上,树叶从高处的栏杆上飘落下来。
月光淡漠,拂晓时分传来钟声,灯光昏黄,映出剑影的清冷。
人心如同高山般浩渺,世间之事如海洋般深远。
什么时候能够平定边疆战事,让我们在秋风中舒展视野。
去完善
释义
1. 霄虚:指高空或天空。
2. 白露漙:白露,秋天的露水;漙,形容露水多的样子。
3. 木叶:树叶。
4. 危阑:高楼的栏杆。
5. 月澹:月光暗淡。
6. 灯青:灯光暗淡。
7. 剑影寒:剑影,剑的光芒;寒,冷峻、凛冽。
8. 山莽莽:形容山脉连绵不断的样子。
9. 海漫漫:形容时间漫长无边。
10. 胡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这里指的是敌人。
11. 西风:秋风。
12. 望眼宽:放眼望去,视线开阔。
去完善
赏析
《秋夕》是宋朝诗人赵希㯝的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诗作。诗人以白露、木叶、月澹、灯青等自然景象为背景,展现了秋天的宁静与肃杀。同时,诗人又以“人心山莽莽,世事海漫漫”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最后,诗人以“何日平胡虏,西风望眼宽”表达了希望国家安宁、民族和睦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夕》是南宋诗人赵希㯛创作的一首描绘秋日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在这段时间里,赵希㯛作为一名文人,生活过得颇为悠闲,经常与友人聚会,赏菊、赏月、品茶、饮酒,抒发胸臆。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审美追求也逐渐提高,尤其重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赵希㯛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影响,创作出许多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的诗篇,如《秋夕》等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