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春晚
秦树朦胧春色微,香风烟煖树依依。
边城夜静月初上,芳草路长人未归。
折柳且堪吟晚槛,弄花何处醉残晖。
钓乡千里断消息,满目碧云空自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里的秦国树木带着朦胧绿意,香气在风中弥漫,烟雾缭绕在树枝间。
夜晚的边境城市宁静下来,月亮渐渐升起,漫长的草地上行人还未归来。
柳树下的栏杆适合吟咏晚景,花在何方令人陶醉于夕阳余晖中。
故乡的消息消失在千里之外,满眼只有飘荡的白云。
去完善
释义
秦树:这里指陕西省的树木。
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香风:带有香气之风。
烟煖:烟雾弥漫中的暖意。
依依:形容树枝柔软而随风摇摆的样子。
边城:靠近边境的城市。
月:月亮。
芳草:茂盛的青草。
长:遥远。
折柳:古时候分别时的一种风俗,即折断柳枝赠送给对方。
晚槛:傍晚时分倚靠的栏杆。
弄花:赏花或玩弄花朵。
残晖:夕阳的余晖。
钓乡:钓鱼的地方,这里指故乡。
千里:遥远的距离。
碧云:青绿色的云彩。
去完善
赏析
《渭城春晚》这首古诗以描绘晚春的景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戍守边疆时的思乡之情。首先,“秦树朦胧春色微”这句诗,诗人通过描绘远处秦国树木的朦胧景象和微弱的春色,巧妙地暗示了春天的离去以及时光的流转。接着,“香风烟煖树依依”这句,则传达了春风吹拂、花香四溢的温暖氛围,为整首诗增添了浓厚的春意。
接下来的两句,“边城夜静月初上,芳草路长人未归”,则进一步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思乡。在这两句中,诗人以月出宁静的夜晚为背景,巧妙地运用了“芳草”这一经典意象,来表达离家千里的戍边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这种思念在广袤的天地间显得愈发强烈,让人不禁感叹不已。
“折柳且堪吟晚槛,弄花何处醉残晖”这两句诗,诗人通过描述折柳和赏花的情景,抒发了他对自己身处戍边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消逝的惋惜。最后一句“钓乡千里断消息,满目碧云空自飞”,则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以“钓乡”代指故乡,表达了自己离乡千里、音信隔绝的哀愁。同时,“碧云空自飞”的描绘也展示了他看着白云飘过却无力触及的怅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渭城春晚》是唐朝诗人谭用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的晚唐时期。
在谭用之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衰落阶段,社会矛盾尖锐,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种背景下,谭用之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现实深感忧虑和痛心。他希望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春天的景象和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谭用之在诗中通过对渭城春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既是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渭城春晚》这首诗是在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谭用之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