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田蕳杂歌

标题包含
田蕳杂歌
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 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 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 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 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犂。 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麦经过大半的沉浮时期已经成熟,小麦则在水边茁壮成长。山边的农民们期待着麦子丰收的季节,却出门看到河水而难过地哭泣。去年的连绵雨水让秋天的庄稼颗粒无收,现在的米价贵得就像宝玉一样。全家人只能一起煮粥勉强维持生活。小孩饿了在面前哭,大儿子虽然瘦弱,仍然坚持挥舞着锄头去耕种。等到晴天到来的时候,和小麦共同耕耘那片荒地,然后等待下秧的时候没有足够的稻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田蕳杂歌:田园杂诗的一种形式,以诗歌的形式描绘田园生活。 2. 大麦半枯自浮沉:大麦已经半枯,指大麦成熟期已至,但还未收割。 3. 小麦刺水铺绿针:形容小麦生长的情景。 4. 山边老农望麦熟:山边的农民盼望麦子能丰收。 5. 出门见水放声哭:看到田地里的积水,担心麦子收成不好。 6. 去年涔涔七月雨:去年七月雨水太多,导致稻谷歉收。 7. 只今米价贵如玉:现在粮食价格昂贵,如同玉石一样珍贵。 8. 并日举家才食粥:一家人一天只能喝一碗粥维持生计。 9. 小儿索饭蕳前啼:孩子饿得在田间哭泣。 10. 大儿虽瘦把锄犂:大儿子虽然消瘦,但仍然坚持耕种。 11. 晴时和麦耕荒陇:晴天时帮助收割麦子,整理荒芜的田地。 12. 正好下秧无稻种:准备插秧的时候却找不到水稻种子。
去完善
赏析
《田蕳杂歌》这首诗歌以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农田、麦收为背景,揭示了农民艰辛的生活状态。诗歌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农民在困境中乐观努力的形象,传递了对农民的关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首联“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形象地描述了大麦和小麦的生长状况,其中“半枯”、“刺水”等词表现了庄稼生长过程中的自然变化。 颔联“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则刻画了农民对丰收的渴望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痛苦。诗人通过对农民哭泣这一细节的描绘,展示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颈联“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描述了去年由于连阴雨导致秋收颗粒无收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 而尾联“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犂。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则描绘了农民家庭中孩子们忍饥挨饿的场景,以及农民们即使条件艰苦依然坚持耕耘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田蕳杂歌》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细腻的描绘,反映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及农村现状的关注和同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田蕳杂歌》是清朝文人张祁的一首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760年左右,正值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此时,张祁已经步入晚年,辞官归隐,闲云野鹤,他热爱田园生活,寄情山水之间。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国力逐渐达到顶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知识分子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而民间艺术和文化也得以繁荣发展。在此背景下,张祁选择了辞官回乡,过上了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张祁在乡间闲逛时,发现了许多田园美景,这些景色激发了他的灵感,使他创作出了《田蕳杂歌》这一佳作。诗中以田田间的花草为线索,将田野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