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琴台僧正

标题包含
赠琴台僧正
寺古傍郊坰,门无车马声。 我来闻众妙,人少到师清。 锦水金波静,银蟾一指明。 幽琴徐发响,真不负台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抃(998年-1062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北宋名臣、文学家,以清廉著称,被誉为“铁面御史”。 赵抃于宋真宗咸平年间中进士,历任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尚书都官员外郎等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寺庙坐落在古老的城郊,门前没有车马的喧嚣。 我来到这里聆听众人的美妙声音,很少有人能像大师这样清静。 锦江的水面平静如金波,天上的月亮明亮如银盘。 安静的琴声慢慢地响起,真是没有辜负这里的名声。
去完善
释义
1. 寺古:指该寺庙历史悠久。 2. 傍郊坰:靠近郊外。 3. 无车马声:没有喧嚣的车马之声。 4. 我来:诗人来到寺庙。 5. 闻众妙:听到各种美妙的音乐。 6. 人少:游客稀少。 7. 到师清:形容僧人清修的境地。 8. 锦水金波静:指平静的水面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9. 银蟾一指明:指明亮的月光照亮夜空。 10. 幽琴:隐喻深邃的意境。 11. 徐发响:缓慢地发出声响。 12. 不负台名:意指诗人在此感受到与琴台名声相符的美好体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抃游访琴台时所作,描绘了琴台周边的宁静风光与琴台僧正的高雅情致。首联“寺古傍郊坰,门无车马声”,以寺的古老和门的清静衬托出琴台的远离尘嚣,渲染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颔联“我来闻众妙,人少到师清”,进一步描绘了琴台僧正的清修环境与闻众妙的高尚品质。颈联“锦水金波静,银蟾一指明”,通过对锦江之水、月光的描写,展现了琴台的优美风光。尾联“幽琴徐发响,真不负台名”,通过琴音的悠扬,表达了诗人对琴台僧正的崇敬之情,同时传达了琴台名副其实的美名。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琴台僧正的赞美和对佛家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赵抃担任杭州知州时创作了这首《赠琴台僧正》。 在北宋年间,赵抃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颇受朝廷器重。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清廉正直,关心民生。然而,官场上的斗争和繁重的政务让他感到压力巨大。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他时常到附近的寺庙游览,与僧人们交流,探讨佛法。 当时,北宋朝廷重视佛教文化的发展,不少名僧大德受到皇帝礼遇,寺院庙宇成为文人墨客的雅集之地。赵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结识了琴台寺的僧正(即住持),两人相谈甚欢,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赵抃对僧正的才学和人品非常敬佩,因此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他。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