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
姑苏太守义何长,东泛仙舟已不忘。
更借洞庭湖上月,数宵相送到钱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苏州太守的情感真挚且深厚,他仍然铭记着一起泛舟的美好时光。再借助那轮明亮的月亮,他们会在一起度过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直到分别的那一天。
去完善
释义
《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潘阆
1. 姑苏:即今江苏苏州。此处指姑苏太守所治理的地方。
2. 义何长:义气为何如此之高。义,道义、义气;何,为何、怎么;长,高、深。
3. 东泛仙舟:泛舟于东面水域的仙人所乘之舟。这里借指姑苏太守曾来钱塘时的情景。
4. 已不忘:仍然记忆犹新。
5. 洞庭湖上:位于湖南岳阳,长江中游重要的湖泊之一。
6. 月:月亮、月光。这里代表夜晚。
7. 数宵:几夜。
8.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此处在诗中为作者所在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姑苏太守之间深厚的友情。首句“姑苏太守义何长”中,诗人称赞姑苏太守的道义和情义悠长,强调了他们之间感情的深厚。紧接着,“东泛仙舟已不忘”描述了他们在洞庭湖上泛舟共度的美好时光,这种快乐时光让诗人难以忘怀。
随后,诗人在第三、四句中提到:“更借洞庭湖上月,数宵相送到钱塘。”这句意味着诗人期望借助洞庭湖上的明月之光,度过几个夜晚,将这份友情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钱塘江畔。通过这一设想,诗人表达了他们之间感情的牢固及持久,以及他珍视这种友情的意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诗人潘阆的《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一诗,是在其出任杭州知州时期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从地方官员到京城任职的升谪起落,对生活和人世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江南地区尤其是苏州和杭州等地成为文人墨客云集之地,诗词歌赋等文学艺术繁荣昌盛。潘阆在杭州任知州时,不仅体验到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还领略到了官场生活的种种艰辛。因此,他的诗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仕途的忧虑。在《到钱塘却寄姑苏太守》这首诗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风光,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传递出他对朝廷任命的无奈与惆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