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安子承读易堂

标题包含
题安子承读易堂
卦辞爻辞易之注,孔子读之悟其故。 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 悬知孔子大悟时,太虚中不挂一丝。 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 渠无孔子大机械,所恃嗫嚅三尺喙。 象彖爻辞从领会,其如犹有卦辞在。 诚使时习能绝编,安知日新不忘筌。 著脚还超九师先,回头更勘三画前。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曾丰(1036-1107),字幼度,号知稼翁,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之弟。 曾丰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年轻时便以文才著称。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历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文言文翻译:易经的注解,孔子通过阅读理解其中的原因。 孔子的解说,是他对易经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想象当孔子达到彻底理解的时候,心中不存在任何世俗的想法。 完全与易融为一体而不自知,不需要依靠卦辞爻辞去理解。 没有孔子的深刻领悟,他们只依靠自己的口舌解释,很难真正理解。 即使能够理解象、彖、爻辞,但是还有卦辞存在。 如果能经常实践并融会贯通,也许能够日日新、又日新,不断进步。 走在众人的前面,回头看易的三画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安子承读易堂》:这首诗是宋朝诗人曾丰所作,通过讲述孔子研读易经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问的深刻理解。 2. 安子承:诗人的朋友,此处用“安”作为尊称。 3. 卦辞爻辞易之注:卦辞,指易经中每一卦的开头一段文字,用来阐述该卦的意义;爻辞,指每卦六爻中的每一条对应文字,用来描述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这两部分通常被看作是对易经原义的注解。 4. 孔子读之悟其故:孔子研读易经并从中领悟到其中的道理。 5. 彖辞象辞易之疏:彖辞和象辞都是孔子对易经的理解和阐述。其中,彖辞是对整个卦象的解释,象辞则是分别针对每卦的六个爻位进行解析。这里将它们视为对易经的进一步解释。 6. 孔子作之志其悟:孔子在阅读易经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彖辞和象辞的创作之中。 7. 悬知:预先知道或预测。 8. 大机械:这里比喻孔子的伟大智慧。 9. 嗫嚅三尺喙:形容善于言辞、辩论的人。 10. 从领会:意指虽然理解并掌握了象彖爻辞等知识,但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易经的真谛。 11. 犹有卦辞在:即使理解了象彖爻辞,仍然存在未解之谜。 12. 时习:时常温习学习过的知识。 13. 绝编:一本古籍,相传为孔子的学生编纂。这里用“绝编”象征儒家经典的学习。 14. 安知:如何得知。 15. 新:每日都有新的领悟。 16. 忘筌:忘掉工具,寓意不再受制于经文的束缚。 17. 著脚:开始着手学习。 18. 九师:指孔子的九个弟子。 19. 三画前:易经共有六十四卦,每卦都由三画组成,这里指的是研究易经的最根本原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安子承读易堂》,是作者曾丰对易经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之作。诗中对孔子的赞誉及对易理的探讨尤为突出。诗人首先通过“卦辞爻辞易之注,孔子读之悟其故”和“彖辞象辞易之疏,孔子作之志其悟”来强调孔子在读易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以及对易理的独特理解。之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孔子在领悟易理时,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卦辞爻辞等具体文字,而是与易道浑然一体,即所谓的“与易为一自不知,奚以卦辞爻辞为。”接下来的几联,则是对其他学者在研读易理时的批判。诗人认为他们只懂些皮毛,无法像孔子那样真正领悟易道。最后,诗人设想了一个理想状态:如果能够时时习易、研究易理,那么便能够不断进步并领会到更深层次的易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题安子承读易堂》是南宋诗人曾丰创作的一首咏史诗。据学者考证,这首诗大致创作于公元1170年左右,正值宋孝宗赵昚统治时期。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国南侵的威胁之中,政治腐败严重,民众生活困苦。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文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以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这个背景下,儒家经典《易经》成为学者们研读的重要内容之一,希望通过其中蕴含的智慧来启发思考,寻求国家民族的前进道路。 诗人曾丰本人,生于书香门第,历任州县官吏,历经官场浮沉,对时事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感慨。在此时此刻,他选择了以解读《易经》的方式,将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创作出这首诗歌。通过描述安子承读易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动荡时代中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