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二八
柏山高,秋风高。
打失登山屐,吹落炙脂帽。
应节应不及,登高登不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柏山高耸入云,秋风吹过树梢。
登山鞋走丢了,帽子也被吹掉了。
这个节日过得太匆忙,我没能登上高峰啊。
去完善
释义
柏山:这里指陕西省的华山,因华山多柏树,故称为"柏山"。
打失:丢失或失落的意思。
登山屐:专用于登山的木鞋。
炙脂:油脂燃烧时发出的亮光。
应节:顺应时节之意。
登高:此处的“登高”是指重阳节的风俗之一,古人有在这一天登高避邪的习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所经历的自然景象与感受。诗人以柏山和秋风为背景,通过“打失登山屐,吹落炙脂帽”两句描述了自己在攀登过程中失去鞋子和帽子的情况,展现了山间景色的苍茫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同时,诗人表达了“应节应不及,登高登不到”的无奈心情,意味着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流逝让这次登高之旅显得力不从心。整体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自身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时间、生命的思考以及生活的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二八》是宋代诗人释智朋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的宋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释智朋作为一位僧人,他在生活中体验到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悲欢离合。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态度。
在宋代,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与释智朋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宋朝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这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佛教思想。因此,释智朋的这首诗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