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三
寺门阚南江,江势浩相向。风云互吞吐,山色豁林𣝡。潮头捲飞烟,白雨挟春涨。中夜鹅鹜喧,谁家海船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寺庙面向南方的江河,江河的浪涛汹涌澎湃。风云涌动,山林更显开阔。潮头掀起的水雾如同烟雾,春雨夹带着河水的上涨。深夜,群鹅和鸭子的喧闹声传来,原来是一艘海船停泊在附近。
去完善
释义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月作 其三》是宋代诗人林宪的作品。以下是针对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台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现主要指台州市。
2. 兜率寺:佛教寺庙名称,位于台州地区。
3. 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宋孝宗赵昚的年号。
4. 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5. 寺门阚南江:阚,原意是望,这里用作动词,表示寺门可以望见南江。
6. 江势浩相向:描述江水浩渺,波涛汹涌的景象。
7. 风云互吞吐:形容风云变幻,交替出现的自然景观。
8. 山色豁林𣝡:豁,开阔明亮;林𣝡,树林。这句描绘了山色在树林中的景象。
9. 潮头捲飞烟:捲,掀起;飞烟,指雾气。这句描写了潮水涌来时的壮观景象。
10. 白雨挟春涨:白雨,形容雨水密集;挟,伴随;春涨,春季河水上涨。
11. 中夜鹅鹜喧:中夜,半夜;鹅鹜,指水鸟。这句描绘了夜间水鸟啼鸣的情景。
12. 谁家海船上:谁家,哪家的意思;海船,出海航行的大型船只。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台州兜率寺周围景色的诗。诗人首先描述了寺庙门口眺望到的南江景象,江水浩渺,气势磅礴。接着,诗人通过“风云互吞吐,山色豁林𣝡”两句,描绘了风吹云涌、山色林间的景象,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然后,诗人通过“潮头捲飞烟,白雨挟春涨”两句,展现了潮起潮落、春雨滂沱的景象,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最后,诗人以“中夜鹅鹜喧,谁家海船上”结尾,通过对夜晚江上鹅鹜喧闹和不知来自何家的海船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全诗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台州兜率寺周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南宋时期,诗人林宪写下了这首《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三》。台州是浙江的一个古老城市,而兜率寺则是这座城市中的一座古刹。
创作这首诗的时间点是在淳熙三年(1176年)的孟春时节,这是一个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时刻。在这个时期,林宪的人生经历了几起几落。他曾在朝廷担任官职,但因种种原因被贬谪到台州这个相对偏远的地方。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发展。
在南宋时期,国家政治局势复杂,民族矛盾尖锐。皇帝赵构为了稳固政权,大力推行新法,积极选拔贤能之士。然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受到排挤和打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宪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在台州兜率寺的生活中,林宪深深地感受到了禅意的熏陶。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他以禅意的视角看待人生的起伏,将生活中的挫折视为修行的过程。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他在那个充满纷争和动荡的时代,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