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巢三首 其一
居闲我所愿,谋拙人所虑。
平淡固可嘉,饥来欲谁诉。
八十日彭泽,四十年郑圃。
前贤去就意,三复成喜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居闲":指过着隐居的生活。
2. "谋拙人":指不善于谋生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3. "平淡":指普通而简单的生活。
4. "彭泽":指陶渊明在彭泽为官时的故事,后来他辞官归隐。
5. "郑圃":指郑国的一个地方,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的家乡。
6. "前贤":指陶渊明等以前的贤人。
7. "去就":指去留、进退的意思。
8. "三复":多次反复思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表达诗人自己的隐逸之志为主题,将个人生活的愿望与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居闲我所愿,谋拙人所虑”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志向:追求闲适的生活,宁愿思考些看似愚笨的问题。这种淡薄名利、向往宁静的人生态度无疑是值得尊敬的。而接下来的“平淡固可嘉,饥来欲谁诉”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虽然他乐于过着简朴而又宁静的生活,但毕竟不能摆脱生活的现实问题——饥饿。这是一个人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无奈和挣扎。
在描绘完自己的生活现状之后,诗人在接下来的两句里通过举例子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八十日彭泽,四十年郑圃”,这里提到的“彭泽”是陶渊明的曾用官职,代表了陶渊明式的归隐生活;而“郑圃”指的是郑国的圃田,是古代文人追求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地方。诗人通过这两个例子强调了自己的隐逸之志,同时又表达出对前人选择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担忧。
最后两句“前贤去就意,三复成喜惧”则是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反省和对话。虽然他非常尊敬那些选择归隐的前贤们,但他也深知自己需要面对的困难。诗人正是在这种既欣喜又恐惧的心态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完成了自己对生活的选择。整首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领悟,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抉择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巢三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林宪的一首描绘雪景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宋哲宗时期(1085-1100年),此时正是北宋中期,政治较为稳定,文化繁荣。
林宪,字致政,号山遂先生,福建福州人。他生活在一个诗礼传家的书香世家,自幼热爱文学。成年后,因才华出众,被荐举为太学上舍生。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得志,长期担任地方官吏。在他的一生中,曾数次遭遇贬谪,命运多舛。
在创作《雪巢三首 其一》时,林宪正处于人生的一个低谷期。当时,他被任命为广东韶州刺史,但因与上司不和,遭受排挤,内心郁闷。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雪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通过对雪景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虽然生活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