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五
老树半藤萝,野色入窗户。
空明浮屋梁,萧爽发幽趣。
晚凉进微风,平江泻烟露。
露久山月来,蝉声发高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树木缠绕着藤蔓,大自然的景色映入了窗子。
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寂静的夜晚透露出了深沉的意境。
傍晚凉爽的微风袭来,江面上升起了薄雾。
露水凝结,月亮升起,树枝上的蝉鸣更加响亮。
去完善
释义
1. 台州:中国浙江省台州市。
2. 兜率寺: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古城赤山的古刹,始建于唐朝贞观初年,是浙东著名的佛教圣地。
3. 淳熙三年:即公元1176年,南宋时期的一个年份。
4. 孟春:农历正月。
5. 老树:古树。
6. 半藤萝:藤萝是一种攀爬植物,此处形容老树的树干被藤萝覆盖了一半。
7. 野色:野外景色。
8. 空明:光明而透明。
9. 浮:飘浮。
10. 屋梁:房屋屋顶的横梁。
11. 萧爽:清凉、清爽。
12. 幽趣:清幽的景致或乐趣。
13. 晚凉:傍晚时的凉爽。
14. 平江:平静的江河。
15. 泻:倾泻。
16. 烟露:雾气。
17. 露久:露水长时间停留。
18. 山月:山间的月亮。
19. 蝉声:蝉鸣的声音。
20. 高树:高大的树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宪在台州兜率寺所作,描绘了寺院周围的自然景色。首联“老树半藤萝,野色入窗户”,以老树和藤萝为代表,展现了寺庙周边的荒凉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接着“空明浮屋梁,萧爽发幽趣”,则描述了从窗户照射进来的自然光线,给作者带来了心灵的愉悦与恬静。
颔联“晚凉进微风,平江泻烟露”,进一步传达了夜晚微风吹过、江水流动的舒适氛围。这里“泻”字的运用十分精妙,形象地表现出江水的流动及水汽的弥漫。而“露久山月来,蝉声发高树”则是诗人的听觉捕捉,不仅生动描绘了夜露之后升起的月亮,还通过“蝉声发高树”将夜景声音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立体丰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五》是南宋诗人林宪的一首抒怀诗。此诗创作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春天,正值南宋时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台州兜率寺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关注。
在淳熙三年,林宪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曾担任地方官,但因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而被排挤。这一时期的南宋政权,虽然表面上相对稳定,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对外,南宋与金国的和战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对内,政治斗争激烈,权臣当道,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林宪深感忧虑和愤懑,因此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台州兜率寺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无奈。
台州兜率寺位于浙江台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刹。林宪在此地游览时,或许受到了佛教信仰的影响,从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在诗中描绘了寺院周围的山水风光,以及寺内的建筑和陈设,以此表达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然而,现实中的林宪却无法摆脱困境,这也使得他的诗情更加深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