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伯父元仲二首 其一
我伯气吐虹,贯日干文光。
胸中有和璞,发挥见文章。
笔追羲献风,句压曹刘墙。
平生太古心,孰得窥行藏。
人间富贵味,掩口不一尝。
方朔饥欲死,次公醒而狂。
方寸不受折,养此百炼刚。
江湖五十年,飘飘曳征裳。
晚岁一区宅,欲并幽林塘。
浙东山水窟,选胜方徜徉。
兰溪得佳致,行筑钟山堂。
自顾世路险,机穽宁易防。
俛首吾不能,高卧庸何伤。
贫贱苟自得,面糗皆膏粱。
愿言守此志,鹏鷃聊相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伯气吞长虹,照亮天地间。
心中蕴藏着和谐的美玉,在文字中展现无遗。
笔触追随王羲之、王献之的风骨,诗句压倒曹植、刘桢的诗篇。
生平怀抱着太古之心,谁又能窥探其内涵呢?
世俗的荣华富贵,被我轻轻掩盖。
东方朔虽饥饿不堪,却坚持清醒;朱次公因酒醉而发狂。
心志不可屈服,培养这种不屈的精神。
江湖漂泊五十年,岁月飘渺。
晚年得一住处,想要与幽静的池塘相伴。
在浙东这美丽的山水之间,寻得一处胜景。
在兰溪寻觅到美好景致,建造钟山堂。
回望人生道路充满艰险,陷阱无处不在。
我无法低头退缩,只能安心高卧。
贫穷与卑贱只要内心安适,面饼也是美食。
希望我能坚守这份信念,让大鹏与蝼蚁各安其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伯父元仲:指周麟之的伯父,具体身份不详。
2. 和璞:指和田玉,此处比喻珍贵的人才。
3. 羲献风:指王羲之、王献之的风骨,这两位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
4. 曹刘墙:指曹操、刘备,这两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政治家。
5. 太古心:指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
6. 方朔:指东方朔,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以机智著称。
7. 次公:指朱买臣,西汉时期的政治家,以清贫著称。
8. 方朔饥欲死,次公醒而狂:形容一个人即使饥饿也不能被世俗所折腰。
9. 五十年:表示时间的流逝。
10. 飘曳:形容行走的姿态。
11. 区宅:指简陋的房屋。
12. 幽林塘:指幽静的山林和水塘。
13. 浙东:浙江东部地区。
14. 山水窟:指山水风光优美的地方。
15. 选胜:选择优美的景色。
16. 兰溪:地名,位于浙江省金华市。
17. 钟山堂:指位于钟山的房屋。
18. 俯首:低头,表示谦逊的态度。
19. 机穽:陷阱,比喻人心险恶。
20. 高卧:比喻隐居山林。
21. 贫贱苟自得,面糗皆膏粱:指虽然生活贫困,但内心满足,如同品尝美味佳肴。
22. 鹏鷃:大鹏和鷃雀,分别代表志向远大的人和平凡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伯父的风采与抱负。开篇赞美伯父如虹之气,贯通天地;胸中蕴含美德,抒发为文之光。作者用“笔追羲献风,句压曹刘墙”来形容伯父的文采斐然,无人能敌。
同时,诗中表达伯父具有正直的心性,对人间的富贵不屑一顾,这一方面体现了伯父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他身处江湖却矢志不渝的精神风貌。
在尾联部分,诗人以富含哲理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生活贫穷而有所坚守的人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富足,也可以化解生活中的困境。诗人借用大鹏与小鷃的例子来表达人生目标的不同,但都需有坚定的人生志向和信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述伯父的形象和品质,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呈伯父元仲二首 其一》是南宋诗人周麟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经了北宋灭亡、金朝南侵和南宋偏安江南的历史事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周麟之作为一名文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周麟之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曾两次被荐举为贤良方正之士,但均未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使得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对国家的忧虑。
因此,在这首诗中,周麟之以“云散长空阔”来形容自己人生的曲折,以“月行千古明”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他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为国家所用,实现儒家士人的济世之志。然而,在现实中,他却陷入了无人赏识的境地,只能寄希望于后代子孙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去完善